-
日期: 2016-01-10 | 來源: 蘇念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每逢年末時節,Edge網站都會找來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人,問他們壹個簡單的問題,以得出改觀科學界的觀點或概念是什麼。今年的問題分兩部分,分別是:“你覺得(科學界)近來最有趣的新聞是什麼?它為什麼重要?”
星際探索
不出所料,今年的197個回答均圍繞著幾個關鍵主題----人類大腦、人類基因組、星際探索以及人工智能。基於這些回答,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近日發表了多米尼克·巴蘇爾托的題為《2016年拾個最前衛的創新思想》的文章,我們找出了2016年最有可能改變創新之路的拾大最前衛的創新流行詞。
編譯如下:
1.智力競賽
鑒於過去多年來我們聽聞的所有關於人工智能的末日災難景象,如今人們在如何防止災難圖景變為現實方面思慮良多也就不足為奇了。利用數學來探索人類是否有可能居住在電影《駭客帝國》般的電腦模擬世界中的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馬克斯·特格馬克將之稱作“智力競賽”。他所指的是人工智能軍備競賽,即“日益崛起的技術力量和日益提升的人類智慧之間的壹場競賽”。
以往出現新技術時,人類只是被動反應,而非積極主動出擊。想想火的發明是如何帶來了火警和滅火器,汽車的發明是如何導致安全帶和安全氣囊的產生。人工智能需要的是人類更加積極主動。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迫從今後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要麼就贏得這場智力競賽,讓生命蓬勃發展數拾億年,”特格馬克說,“要麼就輸掉競賽,然後滅絕。”
2.可重復使用火箭
在2015年底,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藍色起源公司向我們展示了讓使用後的火箭平安返回地球的能力。對於空間探索來說,這或許意義重大,它開創了壹個新太空時代,壹個由更低廉花銷和可回收利用火箭所推動的新時代。正如科學史學家喬治·戴森所指出的:“多年來,(火箭)發射行業壹直因受惡性循環所累而蹣跚不前,發射市場局限於昂貴的裝備----宇航員、軍事衛星、通信衛星、深空探測器----都是針對那些有能力負擔壹次性運載工具的客戶。”
戴森說,從這方面來看,“可回收利用的火箭最有希望打破這壹惡性循環,朝著低耗、高效循環發射系統的道路前行”。
3.數據區塊鏈技術
如果你認為數據區塊鏈只是指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的話,那你就錯了。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的梅拉妮·斯旺表示,我們正在開啟壹個由數據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全新“密碼啟示錄”。這是壹個由價值而非信息來驅動的全新樣板:“數據區塊鏈技術顯示,贰代互聯網以價值轉移為主,是以信息傳遞為主的壹代互聯網的接班人。”
數據區塊鏈技術在貨幣、按揭等金融資產方面的應用還只是開始,斯旺說:“這意味著,關於價值傳遞----包括金錢、房產、資產、證券和合同等----的所有人際交互,均可在數據區塊鏈中實例化,以獲得更快、更容易、花費更少、風險更小、更易查找的命令執行。”
斯旺說,數據區塊鏈技術甚至能帶來新的管理模式。實際上,它的發明者馬克·安德烈森認為,數據區塊鏈或許是互聯網出現以來的最重大發明。
4.光遺傳學
光遺傳學是生物技術的壹個相對新興領域。通過光遺傳學,研究人員能夠將大腦活動和光互相轉化。2015年底,當卡爾·戴塞羅思和愛德華·博伊登因在該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獲得了300萬美元的生命科學突破獎之後,光遺傳學便成為萬人矚目的頭條新聞。
荷蘭神經學家克裡斯蒂安·凱澤斯說,通過光遺傳學,研究人員能夠用光來激發人的某種感覺或情緒、改變大腦中發生的事情、治療抑郁,甚至在大腦中抹掉或植入記憶。人們現在才剛剛開始理解光遺傳學的潛能:“記載和操控大腦活動將改變我們是誰這個問題。它將成為壹個界面。通過這個界面,計算機將成為人類大腦的壹部分,且通過這個界面,我們的大腦能夠直接與他人的大腦進行互動。”
5.神經預測
神經預測,即通過人類大腦成像數據來預測壹個人在未來會如何感知,會有何種行為。這聽起來就像是從電影《少數派報告》裡走出來的東西。想犯罪?誰敢?如果你認同人類思想和選擇是基於潛在的生化過程這壹觀點,那麼我們就有可能通過衡量和檢測這些過程來預測人們的未來行為。美國喬治敦大學的副教授阿比蓋爾·馬什說,在某些情況下,神經預測還可處理刑事司法體系中的量刑、保釋等問題。
馬什提到的壹項研究顯示,通過使用能夠測量前扣帶皮層腦活動的腦部掃描,我們就能更准確地預測保釋犯是否還會犯下其他罪行。不過,將神經預測當成壹個工具仍為時過早。然而未來的某個時刻,它或許能夠減少犯罪,減少我們在沒必要的拘留上所耗費的資源,從而最終給社會帶來巨大收益。
6.合成學習
美國《連線》月刊的凱文·凱利說,人工智能領域的真正突破不是教機器如何變得更聰明,而是教它們如何學習。他用英國人工智能企業“深層思維”公司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概念。這家公司最近教機器如何學習玩49款簡單的電子游戲。
凱利說,教機器“如何玩電游”和“如何學習玩電游”有非常重要的區別。對於後者,你實際上是在賦予計算機在壹個無人監督的環境下學習的能力,從而從頭建立規則。“壹旦學習變得可以合成,就可以把學習分配到各種普通裝置和操作中。這可以使自動駕駛汽車提高性能,或者使醫療診斷程序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
在未來,“智能”物品將變得更智能。凱利說:“既然我們知道如何合成學習,那我們就將期待所有東西在使用過程中進行自動完善。”
7.人工再造已絕種生物
得益於基因工程的快速發展,有朝壹日克隆壹只長毛猛犸象可能會變成現實。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W·特庫姆塞·菲奇說,通過提取古代DNA(從滅絕生物的骨骼和毛發中重新發現的降解DNA),然後對其進行放大和測序,有可能人工創造生活有機體。它們具有從滅絕生物重新獲得的基因。我們最先想到是已經滅絕的候鴿。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甚至有可能談及尼安德特人這些已滅絕的原始人類。
8.基因驅動
想象壹下通過消滅傳播瘧疾和登革熱的蚊蟲,從而永久根除這些疾病;想象壹下通過改變造成特定疾病的入侵物種的基因組成,從而使它們能夠不再攜帶這些疾病。
這是壹種名為基因驅動的新型基因技術手段的力量,它使人類能夠在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的幫助下永久改變某個野生種群的基因組成。從根本上說,你是迫使壹個基因穿過某個種群,即使該基因對該種群有害。這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背道而馳的。
雖然已經證明基因驅動在酵母、果蠅和老鼠中有效,但壹旦開始裝作對周圍環境無所不能,那就要面對大量生態和倫理問題。最起碼,我們最好具備“撤銷”能力,以防選錯基因而必須要撤銷基因指令。
9.運動指紋
如果2016年是虛擬現實進入消費主流的壹年,那麼我們也可能在這壹年聽到“運動指紋”這個術語,即我們在進入這些虛擬世界後留下的壹切經歷和互動。
德國美因茨大學古滕貝格研究學院的研究員托馬斯·梅青格爾預測,未來我們將利用各種裝置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替代現實的世界之間毫不費力地切換。這些裝置包括微軟的HoloLens全息眼鏡、奧克盧斯的Oculus Rift虛擬現實眼鏡、宏達電子的HTC Vive虛擬現實頭盔和叁星的Gear VR虛擬現實頭盔等。
可是當我們進入這些世界後,我們的自我將發生什麼情況?鑒於當下有關“被遺忘權”和互聯網數據使用的爭論,不難看出,壹旦有更多人深入虛擬現實世界,就會出現類似爭論。在這些虛擬世界中,誰擁有你的意識和經歷?
梅青格爾說:“運動捕捉系統產生的運動指紋以及虛擬活動人像的所有權和個性化,將成為監管機構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10.專門設計的人類
英國雷丁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馬克·帕格爾說,CRISPR之類的基因編輯新技術的終極用途將是創造“專門設計的人類”,他們的各種特征是定制的。他說:“想象壹下,再也沒有亨廷頓氏舞蹈症、鐮形細胞貧血、囊性纖維變性等許多遺傳疾病。但可取的特征怎麼辦----眼睛和毛發的顏色、性格氣質,甚至還有智力?”
事情在這裡變得有趣,因為理論上,眼睛和毛發的顏色這類特征處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帕格爾指出,結果就是,目前暫停把CRISPR技術用於人類的情況“不會持續很久”。壹旦對這個觀點的道德排斥消散,變化到來的速度就會超過所有人的想象。第壹批真正和徹底專門設計的人類不僅僅是科幻小說的主題:他們已經在我們的家門口,等著我們讓他們進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