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2-01 | 来源: 理想国imaginist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生活指南 | 字体: 小 中 大
因此,《乐之本事》是解答疑问的书,是陈述主张的书,是沟通对话的书,是纪录作者个人友谊与成长经验的书。当然,也是希望能够陪伴读者的书。
3个多月前,理想国微信曾从书中摘编,分享了一篇《古典音乐真有那么难吗?》,那篇谈的主题是“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今天再给大家摘编一篇,聊聊听古典音乐会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如果恰巧你决定出门,想要有一次新的尝试,或是心仪的人邀请你去听音乐会,那么下面的这些建议,也许是一场完美音乐会的开始。
演出前
? 有没有必要预习? ?
去音乐会之前,需不需要“预习”曲目?
或出于求知心切,或出于不安全感,有人认为自己一定要做足准备才能去音乐厅欣赏演出,没准备就不敢去。
对即将品赏的创作,若是事先能够有所准备,当然不是坏事。你到餐厅点菜,看到“蚂蚁上树”或“夫妻肺片”,自然也会好奇这卖的究竟是什么,找服务生咨询一番。
但音乐和菜肴之不同,在于你不会为了要去餐馆吃“蚂蚁上树”,所以先在家里吃上一个礼拜的“蚂蚁上树”作“预习”。音乐甚至也不像小说或电影。你可以先读小说大意,或先知道电影大致情节,再决定是否要欣赏这部作品。但对于古典音乐,许多人可是先研读了诸多资料,在家听熟各种版本,才到音乐厅去欣赏这些作品的现场演出。
我没办法说如此用心不好。究其方法,这是“精读”;究其本质,这是“消除陌生”。即使生活中充满“第一次”,我们仍旧不习惯,甚至害怕陌生。如果你对乐曲非常稔熟,知道音乐的结构与发展,理论上,你在现场就可以尽情享受演奏的一切,也可以仔细思考演出者的诠释与表现。 但此法虽有百利,却也有一害,那就是你放弃透过现场演出初识一部作品的机会。你真的要把“第一次”的认识与感动,交给唱片录音而非活生生的现场演出吗?
听音乐会之前要不要预习,我想这决定权最终只能由你自己掌握。每个人的聆乐习惯都不一样。你必须亲自尝试、累积经验,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我的建议是,对于旋律极其动人的创作,不妨“不做功课”,就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直接感受现场演出带来的惊奇。曾有朋友要欣赏肖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的音乐会,请我推荐版本以便预习。“你何不把这难得的初体验留给现场,让自己直接和肖邦二十岁的青春相遇呢?”我很高兴他最后听了我的建议,也得到极为难忘的聆赏经验。 至于那些从没听过,旋律又不“动听”的创作,其实也不用害怕听不懂。音乐本来就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欣赏本身就是意义,并非真要“听懂什么”才算数。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