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2-01 | 来源: 理想国imaginist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生活指南 | 字体: 小 中 大
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in B minor, Op.74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Lorin Maazel - 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
和音乐家的地位一样,音乐会的礼仪,也是由约定俗成而逐渐发展,和音乐会性质一同改变演进。在十九世纪名人技当道的时代,音乐会常是超技名家炫耀功夫的场所,许多观众也正是为了“看”特技表演或明星魅力而来,观众即兴的鼓掌叫好完全是音乐会的一部分。
这般情景当然很有趣,不过已成历史陈迹。现在有谁在看了钢琴家弹完贝多芬《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序引的艰深和弦后大声叫好,或在小提琴家征服拉罗(édouard Lalo,1823—1892)《西班牙交响曲》的繁琐音符时高呼赞美,想必只会招致白眼。但这并非表示现代听众不懂得欣赏演奏者的技术成就或个人丰采,而是音乐会礼仪经数百年归纳反思后的心得。
为何必须等到作品结束才鼓掌?道理不是限制听众当场的情感表达,而是尊重作曲家创作和维护作品构想的完整呈现,也尊重其他聆赏者完整欣赏作品的权利。
以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为例,其第一乐章华丽壮美的结尾确实让人难以按捺鼓掌的冲动,某些热情听众也“理所当然”推想演奏者必定乐于接受掌声。但鼓掌的结果便是音乐为观众“具情绪性的噪音”打断,接下来第二乐章极为幽静的弦乐拨奏与长笛咏叹则顿失对比,作曲家精心设计的强弱反差也就大打折扣。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I.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 Allegro con spirito (Excerpt)Shura Cherkassky;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