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2-01 | 来源: 理想国imaginist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生活指南 | 字体: 小 中 大
作品乐章转换中除了强弱反差还有调性对比。像肖邦《第三号钢琴奏鸣曲》,其第一乐章为b小调,第二乐章则采降E 大调。如此调性设计在听觉上将形成不稳定的游移效果,而肖邦也的确在短小篇幅中以快速流畅的乐想纵走第二乐章。如果观众在第一乐章结束后鼓掌,则其与第二乐章细腻的调性与情感对比也就损失殆尽。
因而不合时宜的鼓掌往往是影响了听众们欣赏音乐本身的情韵和声响变化。难道就没有一个“鼓掌公式”可以遵循吗?其实最简单的判断法则就是回归基本:作曲家既然没把掌声写在乐谱上,诠释与演出本身自不因缺少观众的掌声而失色。如果不能确定是否该鼓掌,那就别鼓掌为宜。其实有个简单的比喻可以让我们理解鼓掌之于音乐,就像是室内的二手烟,你不吸烟,但是也许你可以接受烟味,自然也会有人不接受烟味吗,只要房间里有一个人反对,那就请别在室内抽烟。如果没有把握演出者与全场观众皆统一,等到作品完全结束,表演者起身或离开演奏状态后再鼓掌,绝对错不了。
? 参与与比掌声更重要 ?
这世上绝对有人热爱掌声胜过一切。不过也有很多音乐家更珍惜听众的“参与”,而掌声只是“参与”的一部分罢了。作为演讲者,我可以很诚实地说,同样是安静,台下全神贯注的安静和昏睡一片的安静,在台上竟是全然不同的感受。甚至由于灯光,我有时根本看不清台下听众,但那感觉仍然鲜明强烈。如此感受超出语言所能解释的范围,可是我相信所有演出者,都能感受得到观众是否专注。
但就算最不敏锐的人,在慢板或乐曲结束时,也都能知道这场的观众是否真正“参与”音乐演出。音乐停止,不必然代表演出结束。不只干扰演出一致性与作品完整性的乐章间鼓掌理当避免,近来更可怕的杀手,则是“提早出现”的掌声:就在那极慢极弱,演奏者耗尽苦心经营的结尾,每每最后一个音还没消失……“Bravo !安可!”就是有人会迫不及待要昭告大家:“看!我好有知识!我比演奏者还知道这个曲子已经演完了!”
如此“博学”的听众,使得那些沉思、忧伤、悲恸、深情、生死呼喊与孤绝寂寥,全都成为他们知识展示的牺牲品。内田光子数年前在伦敦演奏舒曼《幻想曲》,她才弹出最后一音,就有人立即鼓掌,气得怒极攻心的钢琴家猛然转头狠瞪,台上台下僵成一片。隔天友人致电慰问,余愠未消的内田抓着话筒大骂:“这真是可耻的自私!”
内田光子
为了自己一时快感,牺牲其他二三千人的音乐体验,这是热情还是自私,大家各有一把尺。1980 年肖邦大赛得主邓泰山(Dang Thai Son,1958—)于 2010 年在台北开全场肖邦独奏会,安可曲演奏了肖邦作品十七之四的马祖卡舞曲。即使琴音散去,演奏家的手也自键盘放下,音乐厅仍然静穆无声,满是钢琴诗人的惆怅哀伤。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