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5-12 | 來源: 惠風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伊犁革命黨人宣布“伍族共和”,隨即各族大軍東進,與袁大化從烏魯木齊派出西進平叛的大軍烏蘇相遇並打成平手。
當時全疆駐軍在哥老會策動下紛紛嘩變,袁手下已無兵可調。袁大化想起東邊還有個富可敵國的哈密王夏邁合蘇特,遂飛報求救。哈密王當然清楚壹旦“共和”將喪失王位,立即從部屬中抽調500獵手,配發槍支馬匹後千裡救火。
但哈密王曾鎮壓過“沖擊王府事件”,其貪婪吝嗇和殘暴早讓鄉民恨之入骨,這支民兵的領頭鐵木爾提出減少服役者家屬勞役,遭拒絕後,鐵木爾帶走了軍隊。巴裡坤駐軍應邀鎮壓,結果遇伏全軍覆沒,鐵木爾被擁戴者稱為“鐵木爾哈裡發”。
“哈密起義”碰倒了維吾爾人民大起義的第壹塊骨牌,接著,吐魯番地區的贰堡、火焰山、葡萄溝等地相繼發生農民起義。新疆已不可收拾。
這時,宣布“反正”並出任大總統的袁世凱壹紙“速停戰”的電報飛到烏蘇前線,袁大化只好“鹹與維新”,與伊犁方面的楊贊緒議和,袁巡撫變成袁都督。
但剛剛屠殺過革命黨的袁大化很難獲革命黨人信任,而此時各駐軍哥老會門徒謀殺長官之風如烈性傳染病。袁大化無力制止,心灰意冷下提出辭職,推薦袁鴻佑為繼任者,孰料還未得中央正式批准任命,袁鴻佑夫婦又被哥老會門徒殺害。於是,收拾新疆亂局的重任便落到了時任鎮迪道兼提法使楊增新肩上。
楊增新,字鼎臣,1864年3月6日出生於雲南蒙自,1907年任新疆陸軍小學堂總辦時,已在甘肅多民族地區歷練拾余年。
入疆後,在平息沖擊哈密王府事件中,楊增新展示了其熟悉邊地民情的經驗和靈活手腕。調任烏魯木齊負責掌管新訓練的警察後,他嚴密監控革命黨人,為迅速挫敗烏魯木齊起義立下大功。鑒於漢族軍中遍布哥老會和革命黨,楊增新建議袁大化立即著手訓練穆斯林軍隊,以防不測。楊增新上台後,這支以回族為主的軍隊成為其權力籌碼。
楊增新擔任都督後,第壹件事是解決與伊犁革命黨人的權力分配。他強硬提出:整個新疆必須“合治”,前伊犁將軍轄地塔城、阿勒泰統壹劃歸新疆省管轄。
由於袁世凱做中央靠山,在楊增新施壓和分化下,伊犁革命黨人被迫與新疆省政府簽定《新——伊和議條約》。新疆與伊犁統壹為壹個整體。革命黨領袖楊贊緒被安排到喀什噶爾後,不久又被楊增新用回族軍官馬福興擠走。
楊增新用排擠和遣散方式解決了革命黨人的麻煩後,依靠臨時由當地穆斯林組建的“新軍”武力鎮壓哥老會。當時新疆各地有哥老會成員近10萬人,嘩變會匪殺害長官後,失去約束,互相攻擊,騷擾地方無惡不作,不斷引發民族矛盾。省府對新疆大部分地區失去實際控制。從1914年始查禁哥老會,到1918年完全撲滅,楊增新共斬殺了哥老會頭目178人。
對新疆另壹亂源維吾爾農民起義,楊增新的態度是安撫而非武力鎮壓。而當時官員多持相反意見,主張盡早剿滅,以免釀成1860年代的大混亂。
楊增新認為,只要解決伊犁起義,農民不滿當地貴族霸占水源的吐魯番起義可順利平息。楊增新派員往鐵木爾營地傳達楊增新招撫之意,希望其部眾交出武器,投誠受撫,既往不咎。同時發函希望哈密王減少對部民的盤剝和壓榨。
雖然在居中調停反復談判之時,楊增新深惡極端專制落後貪婪且反復無常的哈密王室,但權衡利弊,只能遷就。楊調集軍隊向義軍施加壓力,派出手下穆斯林軍官再往鐵木爾軍中,手捧《古蘭經》發誓:鐵木耳部眾安全可絕對獲保障,成員全體編入楊的新軍,起義軍回鄉可每月只服2日勞役。哈密起義軍遂被集體收編,鐵木耳改漢名“鐵正元”。哈密義軍受招不久,吐魯番義軍隨即接受招安。
半年後,鐵木耳准備返回家鄉再次討伐哈密王。楊增新得知消息後,立即將鐵木耳逮捕處決。余眾遣返,但這些人在半途遇伏,全部被殺。
1916年,袁世凱稱帝,蔡鍔在雲南起兵討袁,蔡鍔派人入疆勸說楊增新起兵響應,曾向袁世凱上過勸進表的楊增新置之不理。說客便游說楊手下雲南籍的護衛軍營長夏鼎、督署衛隊營長李寅等人。
元宵節前日,楊大宴賓客,眾人正歡宴,楊突然高呼:“砍夏鼎!”衛兵閃出,當場斬殺夏鼎。楊增新又手指李寅:“砍李寅!”李又被亂刀砍死。楊談笑自若,其殺人不眨眼的惡名由此而來。
雖然楊增新用談判將伊犁地區並入新疆省,但當時阿爾泰地方(簡稱阿山)尚屬中央直屬。1919年春哥老會殘余在阿山發動兵變,楊增新巧妙誅殺叛兵頭目,順勢將阿山並為新疆省的壹個道。-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