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5-12 | 來源: 惠風博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近代中國人普遍有興建大型企業標榜現代化成就的強烈沖動,唯獨楊增新是罕見的異數。其任內現代工業的成就遠不如後來盛世才時代,這或許是楊被詬病為落伍保守的最大因素。只不過,盛世才的工業成就,建立在巨額蘇聯外債、大量出賣國家權益和巨額財政補貼的基礎上。
不過,楊增新雖勉力將小政府模式推到極致,仍無法真正解決財政平衡問題。
自1912年至1927年,新疆累計財政赤字4,960萬元,解決虧空只剩超額發行紙幣壹途。楊增新也承認新疆人民的負擔並不輕,斯文?赫定提到,楊增新對他說,雖然新疆有300萬各族人民,但從總的稅收情況看,這個省住著800萬人。
須將各種族人民揉成壹團
時人將楊增新的統治術總結為,讓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互相牽制,楊則精心在各力量之間搞平衡。楊增新本人亦將此當作經驗傳授。處理民族事務時,楊增新最常用的關鍵詞是“羈縻”,比之盛世才時代“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代表”等讓人親切熟悉的詞,“羈縻”壹詞帶有濃烈的陳腐氣息。
楊增新政府中,只有前清舊官僚,沒有“民族代表”,但卻是近世新疆唯壹壹個將當地穆斯林武裝當作拱衛政權的統治者。
他對此的解釋,並沒有壹句民族平等之類的漂亮話:“前清同治年間,回疆多事,官兵多用漢人以剿撫回纏,乃民國成立以來,纏回皆助共和,相安無事。而漢族則游民會匪到處戕官,見猱升木,幾至不可收拾,非利用回纏不足以維持秩序而救目前之急況。”
楊增新也是近世新疆統治者中唯壹壹個學習維吾爾語的。他能講不太流利的維吾爾語,並壹再督促各縣知事學習維吾爾語,否則“不惟難以聯絡地方之感情,洞達人民之隱屈。”
為解決語言人才不足,新疆建立了壹所學制為兩年的“纏文研究所”,為楊培養了壹批符合其政治理念的雙語幹部。
歷任新疆統治者中,少有人像楊增新這樣重視少數民族語言問題,不但語言不通成為楊增新拒絕內地派遣軍校畢業生的理由之壹,是否會說維吾爾語,也在後來成為楊增新整飭吏治的目標。他的壹切目的就是“新疆至於今日其情形已極危險,須將各種族人民揉成壹團,不使生心外向”。
楊增新以國家分裂的後果來提醒新疆官員身負特殊職責:“念西藏以自治,非獨藏人之罪也,我漢官之不肖,迫西藏以自治,而後英人得而乘之也。”,外蒙亦同此理。
漢官治理新疆,最棘手是宗教問題。但楊增新認為恰恰應當利用宗教:“查纏民篤信宗教,尊重阿訇為牢不可破之習慣,假使纏民不信宗教,不敬阿訇,便不免無所忌憚非專恃官法所能維持。”。
楊增新奉行宗教不幹預策略。新疆建省後壹直有官員指派阿訇的習慣,楊增新告誡官員不可隨意更換阿訇甚至刑責阿訇。
官員不再幹預宗教後,地下宗教法庭很快公開化,楊增新認為官方與宗教法庭的這種職能分工是好事:百姓發生刑事案多會找官府,而壹般的民事糾紛、財產公證都會找伊斯蘭教機構。社會矛盾轉交給更熟悉民情民俗的宗教機構處置,反而減少了官方裁斷失誤和不必要的事務。楊增新很早就注意到,官府多次無法裁決的糾紛,經阿訇抱經盟誓,可當場解決。
對宗教機構和人士來說,公開化為其開辟了財源,其地位上升,對官方的態度會更加溫和,是屬於你敬我壹尺,我敬你壹丈的關系。楊增新本人在壹切公眾場合刻意烘托宗教人士的地位,他的座位兩邊必然都是留給維吾爾族大阿訇和回族大阿訇的。
楊增新認為,新疆宗教情況遠比陝甘簡單,沒有教派門宦之爭。為保持這壹局面,楊增采取了特殊的宗教幹預主義——嚴禁西北門宦進入新疆,嚴禁私立道堂,以免陝甘寧地區悲劇在新疆重演。但楊增新的政策並不僵硬,對已在新疆取得勢力的門宦,則會加以籠絡控制。本著同樣的因素考慮,楊增新嚴禁聘請國外教員入境,禁止土耳其人講授古蘭經。
楊增新對新疆宗教問題的態度,並非全然出於“羈縻”之策。作為壹個博覽群書的孔孟弟子,他竟提出壹神教比中國的多神崇拜更先進的觀點。因為儒家社會,只有天子才可祀天,百姓不得祀天,而基督教、伊斯蘭教人人可直接祭拜上天而有所敬畏。
西出陽關無好人
楊增新上台後,對新疆吏治曾如是評論:“查前清吏治以新疆極為腐敗,而新疆吏治又以南疆極為腐敗——南疆回纏紛紛投入外籍,其原因雖極為復雜,然多由官吏之虐民所致。”他認為新疆吏治腐敗的原因是,官員“多自萬裡而來,其來既難,歸亦不易。壹旦得官,即以回纏為魚肉,橫征暴斂,為全國所無。”故楊增新認為西出陽關無好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