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6-30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英国 | 字体: 小 中 大
杰里米·科宾
1. 风靡的科宾现象
自从去年年中开始一股科宾风暴席卷了英国政坛。五月米利班德(Ed Miliband)大选败走麦城之后,工党急需新的领袖来统领全党并为至高的国家权力而战斗。这时,工党高级党员眼中,一个怪癖的极左老头的杰里米·科宾(Jeremy Corbyn)居然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英国各界开始举目的人物。艰难通过35名工党国会议员的提名,这个边缘的工党左派开始了他的竞选党魁之路。竞选前夕,不止保守党及国内右派报纸传媒对其进行不屑的诋毁和攻击,就连向来偏左的卫报和每日镜报也公开表明不支持科宾(卫报支持库珀Yvette Cooper,镜报支持伯纳姆 Andy Burnham)。可当党内选举之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老头成为了英国最大反对党的领袖。原因何来?这还要从历史开始说起。
工党自创党以来,偏爱费边社会主义,走左翼改良道路。被当时的共产主义者所鄙夷。二战之后,欧洲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之下,经济开始复苏。这时的工党大力提倡国有化和福利主义,并在60-70年代长期执政,成为奠定英国福利制度基石的急先锋。70年代中后期,全球经济危机蔓延,欧美经济陷入困局。由里根和撒切尔领衔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上风。80年代,撒切尔主义在英国达到巅峰,虽然工人阶级不断发动罢工,反对新自由主义威胁他们那美满的福利生活,但无济于事。当年的保守党政府认为,如要经济增长,国民必须做出牺牲。失业,福利削减随处可见。工人阶级作为最大的受害者忍受并度过了永世难忘的撒切尔时代。
此时的工党在是风雨飘摇,党内内斗不断(之后会再提到)。无力合力应付保守党的进攻。九十年代,由于分裂及其他政治原因,工党开始重组,变成我们现在所认识的这个工党。在布莱尔的领导下,工党在97年获得了大选的胜利,并连续坐庄,期间英国继续延续了撒切尔时代的不少政策,并参加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当年因看到希望而把选票投还给工党的偏向重回福利主义的英国民众们再次失望了。最终愤怒的人们用选票发泄自己的不满,布莱尔-布朗时代过去了,保守党重新归来。但不变的是愈演愈烈的经济紧缩。那个崇尚福利国家的工党去哪了?
当今的英国并不繁荣。随处可见要饭的乞丐。如果你问问身边熟识的朋友,他会告诉你,物价的不断上涨,出行的费用增加,房租的居高不下时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年轻一代的英国人只有在他们父辈的回忆中才能感受到福利主义那老去的光辉。法国有句老话叫做:“三十岁前不当左派没有良心。”诚然,三十岁之前人正处在对变革追寻的探索期,而左翼的理念正给他们提供变革的思想力量。处在紧缩时代的英国年轻人忽然发现左翼理想的种种诱人之处。这似乎能改变他们的处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时科宾作为一种理想的化身出现在人的视野之中。由于近乎固执地坚持福利主义遗产,科宾让年轻一代随处感受到他的情怀和政治理念:反对削减公共支出,全民教育,全民医疗,铁路国有,支持LGBT等等。这些不曾体会过的理念深深抓住了身处艰难年轻人的脉搏。
为了改变时代颓废的气息,为政治带来新鲜力量,也让自己参加政治变革的洪流中,通过基层党员和“3英镑”支持者(去年9月向工党捐助三英镑即有资格参加工党党魁投票选举)的努力,年轻一代成功成功帮助科宾竞选为工党党魁。而工党的高级干部们却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隐藏在党内的布莱尔派随时波涛暗涌,反对科宾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可是老头的老理想和青年人的新期望让科宾现象破茧而出,一种对复归福利国家的理想重燃,在过去的大半年也震撼着英国政治界,也为新一代势力参与政治铺开了一条道路。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