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8-18 | 來源: 澎湃新聞網 | 有7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7月下旬的壹天,作為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壹位項目負責人,趙永芳保持著壹貫的“雷厲風行”,匯報著實驗室的工作進展。20天後,她突發疾病去世。
訃告。
這則不幸的消息在8月17日刷屏了科學圈——8月15日凌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青年千人計劃”獲得者趙永芳逝世,年僅39歲。
據報道,8月14日正值周日,趙永芳和丈夫、孩子肆人從外歸來。丈夫停車,趙永芳帶著孩子上樓,意外在幾分鍾內。送往醫院後,趙永芳經搶救無效去世。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人力資源處的曾慧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去世的原因在死亡證明上說是突發急症。因為沒有屍檢,具體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我們也不好說。” 微信公眾號“BioArt”表示,幾方面的信息大致認為,趙永芳不幸離世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勞累引起的心髒停止。
8月17日上午,中國人民解放軍306醫院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
對於趙永芳的課題組後續怎麼安排,曾慧表示:“目前為止,我們還在辦理後事的階段,主要精力都在安排趙老師的後事,協助她的親屬把後事先處理完,後續的關於工作的安排,所裡會再討論。”
曾在《自然》及其子刊發表3篇論文
對於39歲的趙永芳來說,這本是事業的上坡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壹位領導在接受采訪時盡是遺憾:“前幾天還見過面,當聽到她去世的消息時,真以為也希望是誤傳!”並表示趙永芳回國發展後,開局、起步非常好。現在實驗室剛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假以時日壹定會做出突出的成果。
據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官網顯示,趙永芳於1995年-1999年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99年-2004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2006年-2013年,趙永芳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助理。2013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後,趙永芳回國,重返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為創新課題組組長。2015年,趙永芳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青年千人計劃”針對海外優秀青年人才,所入選的人選主要是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同齡人(不超過40周歲)中的拔尖人才,有成為該領域學術或技術帶頭人的發展潛力。
趙永芳研究員。來源: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網站。
趙永芳的研究方向是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的研究。據了解,趙永芳的學術成果豐富,在博士後期間以第壹作者身份在《自然》上發表兩篇論文,在《自然·化學生物學》上發表壹篇論文。回國後,2015年,趙永芳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另壹位研究員張凱以通訊作者身份,在《細胞研究》上發表關於MFS反向轉運蛋白作用機制的論文,對抗生素耐藥性研究做出貢獻。
公開信息顯示,去世前幾個月,趙永芳壹直在工作崗位上,並沒有暫停跡象。今年4月15日,趙永芳課題組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登出招聘啟事,召納研究人員,聯系人為她本人。6月5日,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生物分子動力學實驗室網站,還報道了趙永芳前往該所進行報告的新聞。
趙永芳生前做報告留影。來源: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生物分子動力學實驗室網站
兩個孩子的媽媽
聽到趙永芳不幸去世的消息後,很多接觸過她的人都覺得錯愕,有學生留言稱,趙永芳是“很拼的壹個人,作為課題組長還和學生壹起實驗”,趙永芳生前給學生授單分子課程,“非常幹練努力”。在領導眼中,趙永芳是壹位“純粹”、“熱忱”的科研工作者。
趙永芳同時是兩個小孩的母親,據悉,兩個孩子都還未成年,壹個拾歲,另壹個伍歲。2013年,入選“青年千人計劃”需要回國的趙永芳,曾受到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壹度挽留。趙永芳在美國時的鄰居、南京醫科大學劉星吟教授回憶時說,兩個孩子都是美國籍,當時問趙永芳為何選擇回國,趙永芳的回答是,再不回去,就失去回國做貢獻的機會了,孩子在哪裡都會好好長大。
據劉星吟透露,趙永芳回國後,和丈夫分居兩地工作。據悉,趙永芳的丈夫也是壹位科研工作者,在中科院位於上海的壹家研究所工作。有空時,趙永芳經常帶著孩子來上海看望丈夫,有時在丈夫所在的研究所做講座。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田夢楠博士是趙永芳的大學同學,田夢楠表示,趙永芳在大學期間就是壹個倔強和做事認真的人,什麼事情不做好就不罷休。畢業後,由於在學術上的成就,趙永芳在大學同學心目中是“神壹般的存在”。田夢楠同時提到,去年有同學見到趙永芳時,她需要顧全孩子和工作,“很忙碌很累,但是精神很不錯”。
不少女科學家在科研的同時,擔負著照料家人的壓力。今年3月,47歲的重慶籍女科學家張慶紅在美國意外去世。據媒體報道,張慶紅生前的工作狀態是每天凌晨3點起床,4點趕到學校和實驗室,做實驗到9、10點鍾。同事和下屬來實驗室後,張慶紅給他們安排全天的工作,繼續工作到11點、12點或者下午1點時下班回家,下午處理家務、照顧孩子等,晚上8點就上床睡覺。
壹位網友在趙永芳的新聞下留言,同為女性科研工作人員,該網友表示,因為需要照顧孩子,她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5點到下午5點,每周單休,並說:“對於35-45歲女性科研工作者來說,生活進入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最大階段,在工作上自我要求又高,超高壓連軸轉的狀態很常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