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08-20 | 來源: 華爾街見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還有拾多天的時間,全球矚目的G20領導人峰會將要在中國杭州舉行。中國為這次會議所作的准備工作已經超過了壹年時間,各類智庫的會議、各類部長級會議在全球各地陸續召開,而今終於迎來了最重要的領導人峰會。中國對這個會議的重視程度如果形容都不過分。
但G20從壹誕生開始,就不是壹個秀場,而是為應對危機、解決問題而來的,第壹次會議就是為了防止亞洲金融危機重演而創設,而提升為領導人峰會則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密切相關。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海嘯般的震蕩,2009年倫敦峰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拿出了“現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對當時遏制危機蔓延發揮了巨大作用。
而今,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8年,雖然從某種意義上看,當時的應對確實避免了更大危機的發生,但是全球經濟至今仍在艱難復蘇的泥潭之中,甚至不排除出現新的危機和震蕩,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也連連下調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
新的拾字路口
現在,全球經濟又到了壹個新的拾字路口,而且現在的狀況似乎比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更加復雜了,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現象,讓人迷惑不解。
當初,全球金融危機剛剛爆發,危機來勢凶猛。但是,雖然爭議不斷,但全球大多數經濟體的行動也相當迅速,央行和財政部門共同努力,采取了最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恐慌的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避免危機擴散發酵。2009年的G20會議成果就是在這樣的共識下產生的,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誰都急迫地需要阻止危機蔓延,齊心協力、同舟共濟是當時的潮流。
而現在不壹樣。現在,全球市場出現了許多“詭異”的現象。比如許多的國家出現了負利率、比如避險資產和風險資產價格齊齊飆升等等。許多現象可能都是前所未有的。
全球在刺激需求上已經走得太遠太遠了,許多國家使出了“洪荒之力”來救市,先是降息,利息降到零了就開始量化寬松,直接購買公債及公司債,然後就負利率了。貨幣政策已經使用了到了極致,現在開始發現它“失靈”了。
這種極致的貨幣政策,在壹些國家已經產生了效果,帶動了經濟復蘇和就業的反彈,比如美國。所以美國在發達經濟體中率先加息了。但是在許多經濟體卻沒有起到什麼效果,他們設置的通脹目標遲遲不能達到,就業狀況也比較糟糕。
經濟增長拉不動,但是負面效果卻不斷,金融市場不斷在自我膨脹、自我交易,進而不斷追逐各類資產,導致價格的巨大波動,或者資產泡沫的出現。負利率還對銀行體系造成傷害,銀行業的經營更加困難,進而可能觸發銀行業的危機。而且因為不同經濟體面對的境況存在較大差異,利益各不相同,因為同舟共濟的心態也比2009年弱了。
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也迅速推出了“肆萬億”的救市政策,實現了經濟的V型反彈,並對穩定全球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寬松政策也帶來了許多負面效應,於是此後又開始逐步退出這些政策,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等。
雖然為了應對經濟增速下行,不得不再次適度的寬松,但是寬松政策的目標不是刺激經濟增長,而是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空間。因為從上壹輪的刺激政策中,中國已經看到了問題之所在,資金脫實向虛,資產價格膨脹,經濟增長的根本問題不是流動性緊缺,而是實體經濟自身的結構性問題,比如產能過剩、比如行政管制較多等。
所以,中國較早地開始進行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試圖通過改革給經濟帶來活力。目前,這個過程仍在進行之中。
全球的新藥方
對於已經實現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而經濟增長仍無起色的經濟體而言,他們也在反思:這是為什麼?貨幣政策到底有什麼作用?
這也是這次G20會議與2009年截然不同的地方,那時候經濟不好,全世界仍然有共識,要實現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而今貨幣政策已經積極得不能再積極了,財政政策限於國債高企也難以大規模擴張,那應當怎麼辦呢?
這正是當前世界面臨的困境,也是G20所需要發揮作用的地方。7月份在成都舉行的G20央行行長和財長的會議上已經達成了重要的協議,各方明確了結構性改革的9大優先領域和48項指導原則,制定了衡量改革進展和成效的指標體系,今後還將進行定期評估。
20個國家對於結構性改革達成了優先領域的共識,並制定了指導原則,這相當於為全球當前的經濟困境提供了壹個解決問題的“紅寶書”或工具箱。雖然各國面對的問題各不相同,但這些領域會為各國領導者提供參考和啟示。
相比於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結構性改革的難度更大,觸及的利益更直接,絕非易事。這些改革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和社會問題,處理不好也會引起進壹步的反彈。英國脫歐公投也是其中壹個表現。
在上世紀柒八拾年代,美國的李根和英國的撒切爾都在本國推行了強有力的改革,推動了積極復蘇。現在,全球結構性改革正處於關鍵卡口,世界同樣在呼吁強有力的改革人物。領導人峰會承擔了這樣的歷史使命,讓我們拭目以待。-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