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1-05 | 來源: 綜合新聞 | 有6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姜文 | 字體: 小 中 大
7,劇本第34頁:原劇本中壹刀劉講自己殺人技巧時,說的是殺偷情的太監,而影片第1177鏡至1199鏡,改成了壹刀劉殺的是“慈禧身邊的八大臣”,“百日維新之主譚嗣同”,不僅賦予了新的政治內涵,並對砍頭技巧加以自豪的渲染,結果殺日本兵時卻遭失敗,感歎“英名壹世,毀於壹旦”,最後狼狽逃走。給人以千百年來中國人只會舉起屠刀殺自己人,卻不敢抵御外侮的隱喻。
8,劇本第39頁,大家商量送鬼子回去壹場,原文學劇本中描寫日軍到了村中,將大米灑成壹圈,將百姓圈住,逼百姓吃飯,吃不下的還按住頭往嘴裡塞,日軍隊長講話時,百姓們都不理他。而影片第1763鏡至1871鏡,將這場戲改為聯歡,並大力渲染,壹起喝酒唱歌,百姓們感激不盡,日軍與村民親如兄弟,並有“今兒我高興,不單是沖這幾車糧食,主要是沖皇軍給了我們面子”等台詞,這是對劇本立意的重大改動,從根本上悖離了主題。
9,劇本第47頁至49頁;屠殺村民場面,原文學劇本中有百姓終於醒悟,奮起反抗的描寫,如贰撥端起鋼盔砸向日本兵,贰撥子娘脫下鞋打鬼子,並喊道:“別傻了,抄家伙拼吧”。但影片第1872鏡至2073鏡,百姓們至死也未與鬼子拼斗,面對屠殺基本是束手待斃,任人宰割。
10,影片中唯壹壹個敢於痛罵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人還是招村民討嫌的瘋子。
11,影片較之文學劇本增加了國民黨將領召集百姓聚會的場面,他公開處死漢奸,發表受降講話,在講話中說:“只有國軍才是投降日軍唯壹合法的接收者。”並借日本人之手殺死馬大叁。而這壹切顛倒事實的行為,卻得到了圍觀百姓的呼應,嚴重歪曲了歷史,沒有達到批判和諷刺國民黨的效果。
12,影片中有兩個唱小曲的人物,共出場叁次,原文學劇本中無此描寫。鏡頭第1099“皇軍來到咱家鄉,共建大東亞共榮圈,皇軍來了救苦救難……”這樣的台詞也是增加的。這是典型的愚昧、麻木、亡國奴的形象。
13,瘋老柒罵大叁與魚兒的話和罵日本鬼子的話內容相同,拾分不妥。
14,片中多處借日本人之口辱罵中國人為“支那pig”,嚴重損害中國的形象。-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