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1-05 | 来源: 嘉崎博客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雾霾 | 字体: 小 中 大
四日市的盐滨小学就遭受危害,当时学校被烟雾包围,教室,校园充满恶臭,学生们被呛人的烟雾刺得眼泪直流,拿着手绢捂住口鼻在校园避难,“就像遭到空袭一样的混乱”。当时,患者一个个被送往医院救治,可在当时的医学教科书里,甚至连大气污染这个词都没有。
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忍受不了疾病带来的痛苦而纷纷自杀。到1970年,四日市哮喘病确诊患者高达500多人,但其实世纪患病人数超过了2,000人,截止到1972年底,全国确诊的患病人数高度6376人,其中11人最终死亡。
高度的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环境问题,当时报纸的相关报道“高度成长啊,还我父亲!”
当地一个得了四日市咳喘病的六年级小女孩曾写下一首诗:
“大家仰头望着天空,
阴沉沉的黑洞洞。
巨大的工厂在喷烟,
放出了有毒的亚硫酸。
今天硫酸也毒死了人,
何时能还我蓝蓝的天?”
那么日本是怎么具体对付雾霾的呢?
按照日本华人学者桥本隆则的说法,日本雾霾之战,是民众与政府的博弈:“日本大气污染的最早发现与提出防治的不是当地政府,而是受到这些大气污染侵害的当地居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各地就发生了关于大气污染的居民运动。”桥本隆则说,这些居民直接找到当地行政部门,要求关注大气污染。横滨就曾有数百居民到横滨市政府静坐,要求政府改善大气污染状况。
在政府还要扩大四日市石化规模的1963年,当地民众开始了要求停止建设石化精炼所的环境运动,最后逼迫建设方不得不放弃了建设计划。
四日市的反对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全国运动以后,日本政府才开始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1969年第一次制定了硫磺酸化物的环境标准。此后随着日本国民的环境意识增强,日本对于大气污染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并且越来越严格。具体而言,日本政府采取了两大措施:详细分析原因制定规划,和出台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详细分析原因制定规划
日本政府调集专家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得出结论主要是由于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两个主要发生源是“固定发生源”工厂和“移动发生源”汽车,并花了近五十年进行治理:前20年主要聚焦在对工厂的治理上,后20年致力于汽车污染治理。
一方面对于固定发生源,采取了安装脱硫脱氮装置的办法;另一方面针对移动发生源,出台法律法规限制车型车辆;第三,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日本政府实行低排放车认定制度,大力推行税收优惠、补助金以及贷款优惠等制度,截至2011年,日本全国低排放车保有台数达2055万台,占机动车保有总数的27%。
此外,日本政府还大力修建四通八达的铁道交通网,东京都内地铁总延长达500KM,路面电车1500KM,在世界大城市中居第一。目前东京每平方公里地铁站密度达到1.06站(北京市内为0.14站),承载着86%的公交运量。
据称在东京市区任何地点500M范围内都可找到地铁口。开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少,坐电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家庭汽车的使用也大幅降低,地铁及电车已成为东京市民出行的第一选择。
法律是治理雾霾的利剑
1958年《工厂排污规制法》,
1962年《烟尘排放规制法》,
1967年《公害对策基本法》,
1968年《大气污染防止法》,
1970年的国会,由于集中讨论环境公害问题,而被称为“公害国会”。
1971年,日本增设了环境厅,2001年升格为环境省。目前,已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12个大市和85个政令市全部设立环境行政机构,基本形成以环境省(厅)为核心的全国性一体化行政管理体系。
1978年,仿效美国推出加强汽车尾气管制的“日本版马斯基法”;-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