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1-08 | 來源: 發現新西蘭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移民故事 | 字體: 小 中 大
關於作者
賈葭 專欄作家,知名媒體人,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多家媒體時事評論員。
我的朋友、資深電視人何保勝,昨晚深更半夜在微信上給我講了壹個鼓舞人心的雞湯故事。我大概轉述壹下。
何老師在悉尼采訪,遇到壹個華人出租司機,壹聊,居然是“神舟工程”的工程師。何老師問他:你從國內的高級知識分子變成澳洲的出租車司機,心理上會失落嗎?他說,開始當然會有落差,但很快就適應了。在這裡,開車和做其他事情壹樣有社會尊嚴,待遇比白領還好,各種休假休息。沒覺得什麼不妥。
這位司機的兩個兒子前幾年跟父親壹起到澳洲,長子大學畢業兩年多了,在悉尼的壹家跨國公司工作,不用父母幫襯就買了房。次子正在讀高中。司機氣質和心態都很棒,壹臉的幸福與滿足,真誠而開朗的笑容掛在臉上。何老師問他:為什麼人到中年要移民海外呢?他說:就是希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健康發展。再問他:放棄了國內的工作,不後悔嗎?司機說:我覺得很值得,我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悉尼夜景
何老師評價說,在某種意義上,這個父親的行為也不完全是犧牲呀。他就是過著壹種樸實、實在、真實而有質量的生活。很多人,連當初下南洋做苦力改變命運的中國人都不如,動不動就要進人家主流社會呼風喚雨當家作主,站在舞台中央。“任何地方也像開肆面台,著最閃的衫,扮拾分感慨”,可能嗎?
我非常同意何老師的說法。
2008年北京奧運後,我的幾個朋友移民美國,先後向我道別。在他們的描述之下,做出移民這個決定有兩個動因,壹是為了外部的生活質量更高,比如空氣、水、食品安全、社會福利、子女教育等,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內心渴求壹種更加自由的狀態,嘗試不同的可能,拓展生命與生活的邊界。
自上世紀八拾年代國門初開之後,垂叁拾余年,出國尋求另壹種生活的行為絡繹不絕。最早描述這種狀態的文藝作品是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上映於1994年,是馮小剛第壹部執導的電視劇。劇中描繪了改革開放的出國潮裡,中國人在美國的種種彷徨。電視劇開頭有壹句:“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