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1-08 | 來源: 發現新西蘭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移民故事 | 字體: 小 中 大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劇作者們壹致認定紐約有天堂的壹半特質,不管是愛是恨,都要把人送到紐約去。可是,普通人的生活中,哪裡會有這樣非黑即白斬釘截鐵的對立呢?多數是不黑不白的灰色。紐約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你怎麼看待紐約,完全取決於你怎麼對待自己在紐約的生活,這種判斷別人代替不來的。
我認為八拾年代那壹批出國行為,是中國人第壹次真正融入全球化的嘗試。從世界地理大發現開始的全球化,中國人參與甚少,有清壹代自不必說,在西方工業革命之時,中國正忙於剿滅太平軍和捻匪之亂。同光時期,才有第壹批赴美求學的幼童(梁敦彥、詹天佑那批)。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正是第叁批留美幼童。
清末壹直到民國時期,中國人出國以求學為目的的居多,比如魯迅(日本)、胡適(美國)、陳寅恪(歐洲)這些。說到長期定居域外,那大概要到1949年鼎革之後避走海外的那壹批。可是多年過去,他們在海外的存在感較弱,連唐德剛、黃仁宇這樣取得豐碩成果的華人學者,都感到被邊緣化,更何況普通人了。他們不參與主流社會的活動,時時回望大洋彼岸的中國,試圖融入當地的願望並不強烈,很多人終身都不曾想過入籍。
▲1872年8月11日,中國第壹批官派留學生啟程赴美。由於人們認為留洋吉凶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
也難怪,在民族主義情緒熾熱的當時,經過離亂的中國人沒有多少人願意歸化他國。而改革開放後的情況截然不同,經濟貿易的國際化已經蔚為大觀,以開放心態看待中外關系以及族群認同,是壹種新的思維,並衍生出壹套新的世界觀。出去就是為了壹種更好的生活,當然有功利的壹面,但與之前的中國人出國定居的狀態已經非常不同。
好山好水好寂寞
不管是移民海外還是短期居住海外,都是當下有能力的人群的壹種生活方式,本屬於私人領域的事。但移民已是中國中產及以上人群特別關心的話題,是心照不宣的內心渴望,是低調從速的“悄悄進村打槍的不要”。我是想把這個話題放在公共領域裡檢視,期待能夠得到嚴肅而認真的討論。
討論的主旨其實是:個體選擇離開(不論是長期還是短期)壹個國家追求自己認為更好的生活,是不是壹種積極的態度?“雙早論”面臨的質疑是,個體是否需要為國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我看來,這取決於作出決定的個人。如果你認為有責任留下來熱愛國家,那當然沒得說。如果你認為應該追求個體以及家庭的更好狀態,那別人也無法批評。
我壹個朋友在加拿大養了九只貓,然後買了壹片農場雇人耕種,自己則在國內媒體上寫時評,日子過得悠哉悠哉,除了有點寂寞。壹回國,就是高朋滿座勝友如雲觥籌交錯,仿佛要狠狠彌補魁北克那些寂靜無人的夜晚。許多人都問我:在國外寂寞怎麼辦?這真是壹個不好回答的問題。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