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2-04 | 來源: 網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當中國人壹邊在反日貨游行中砸著日本車,壹邊自歎弗如時,卻沒有人問,是什麼造就了牛逼的日本制造?僅僅是靠抄襲美國那麼簡單嗎?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文 | 於方
日本的傳統就是向來不拒絕外來文化,尤其是在美國接管後的40年裡,日本到處烙上了美國文化的印記。
上世界50年代日本老字號糖果商“不贰家”,推出了標志性的饞嘴小女孩Peko醬,而它的原版美國品牌Birdseye柳橙汁廣告中的Merry,跟她長得幾乎壹模壹樣;日本食品巨頭明治公司也抄襲過M&M巧克力豆,就算是整日與山寨貨斗爭的中國人都不壹定分得清真假;日本國寶級的動畫形象hello Kitty也是個山寨版,原型是來自比利時卡通形象小貓米斯蒂,甚至倆貓的名字都是以“ti”音結尾。
來自美國的Merry和來自日本的Peko醬撞臉了。/Google
直到今天,日式居酒屋裡依然流行著來自美國的威士忌、爵士樂和鮑勃·迪倫的演唱會錄影帶,上班族身穿的工裝以及手中的漢堡,讓很多人誤以為日本像曼谷復制巴黎壹樣,淪為了上世紀60年代布魯克林笨拙的復制和衍生品。
事實真的如此嗎?日本戰後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從復制、移植起步,卻做出了比美國更好的產品。
美國人認可的才是真正好的
戰爭結束後,日本人從失敗的巨大屈辱和震驚中迅速醒來。在美國的改造下,由於對自由民主制度的向往,日本人形成了對美國近乎變態的精神崇拜。但他們沒有在小作坊裡偷偷山寨,而是光明正大地“美國化”。
1956年,日本東京叁越百貨公司的時裝秀。/ Shigeichi Nagano
1951年1月8日,松下幸之助前往美國,他不解為什麼在兩國生產的電器,原材料和出售價格所差無機,但美國工人的工資卻是日本的10倍有余,公司依然能獲利,而日本公司卻連續虧損?壹個月後,松下找到了兩個答案:企業的科技化和體制民主化。
第贰年,松下幸之助恢復了戰前與荷蘭飛利浦公司引進先進技術的合作,同時,“民主化的理念”在他們的50年代的廣告中熱播:“根據日本憲法第25條,所有人都有權維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標准。家電是理想生活的必備,將推動日本的民主化進程,買壹個,就能享受更舒適方便的生活。”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在生活中大量依賴家電,從洗衣機到電視再到洗碗機,經過松下的解讀演變成:“美國化”等同於“民主化”,又等同於“使用家電”。
有趣的是,日本憲法裡實際說的是“所有人都有維持最低健康、文明生活標准的權力”。但松下的廣告裡巧妙地把“最低”兩個字刪除了,借此傳達他們希望日本公民追求文明生活的願望,而家庭主婦們的購買行為成為了日本民主化的第壹推動力。
2008年3月5日,日本沖繩那霸市的壹家超市裡的“Spam”罐頭,這種罐頭最初就是在贰戰後美軍駐扎期間流行起來的。/Reuters
家電產品裡的“美國化”口號隨即蔓延到許多日本制造的產品廣告裡,到1960年代時,幾乎所有的廣告裡都會強調“這個產品獲得了美國消費者的信用認可”,其中暗含的邏輯就是,美國人認可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好產品。
走,到美國去
日本戰後經濟之所以能在短短幾拾年奇跡般地內迅速復蘇。經濟學家們堅信靠的就是日本贰戰後“美國化”的制造業系統。從汽車、船舶到飛機,現今市面上每壹個牛逼的日本產品制造商,幾乎都能找到它的美國原版,但日本工業的美國化不是簡單的抄襲和模仿,是對美國制造精神的移植。
贰戰期間,日本的飛機、船舶等制造業主要沿用的是德國模式,“節拍系統(Tkat System)”。但對於小規模的制造商來說,德國模式並不適用。1943年,叁菱名古屋飛機制造廠最先引用了這種來自德國飛機制造商的生產管理工具,但僅過了壹年,這種模式就在叁菱的內部報告中遭到工程師Sadaaki Takagi的質疑:“我們最大的難題不是工人的移動速度,而是不能及時供給生產原料,以及不知道戰爭到底需要多少飛機”。
1946年之後,盟軍在日本專門設立了民事通訊科,邀請美國專家到日本宣傳美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美國著名統計學家、物理學博士William E. Deming曾在1950年在日本連續演講了八天。這壹系列努力推動了日本政府在1955年專門成立了生產力委員會,開始輸送大量日本企業家去美國學習考察。到1965年的拾年間,生產力委員會壹共輸送了660個團體近6000人前往美國,他們的研究報告累計16卷,超過4萬余頁。
1950年,受日本科技連事務局長小柳賢壹(左贰)和東京大學教授森口繁壹(左壹)的邀請,美國管理學家、物理學博士W. Edwards Deming前往日本連續演講了八天。/The Deming Institute
但大多數日本工程師和管理者並不認為美國的經驗可以直接照搬,他們選擇性地挑選了其中最適合本土化的部分。這種“混合模式”在70至80年代被熱捧為日本原創,實際它們的根源都在美國。例如生產傳送帶的引進,在贰戰之前,幾乎沒有日本廠商強調過傳送帶的作用,甚至都不太相信傳送帶的功能。直到生產委員會的專家們1955年真的站在福特公司的芝加哥工廠裡,看到同壹傳送帶上竟能生產出不同顏色的汽車外殼……日本人才被折服了,帶著傳送帶技術回到了日本的工廠裡。
征服美國,征服世界
1960年6月,豐田謀求與福特公司共同生產壹款叫做“Publica”的汽車,但最終談判失敗。而在談判過程中,豐田仍然學習到了福特如何壓低成本制造車身和車門的新技術。
美國人沒想到的是,短短20年後,當年那個遠渡重洋跑來學習技術的後進者,竟然開始蠶食偉大的底特律。
1982年4月《紐約時報》報道,日本汽車品牌已經占領美國近22%市場份額,致使25萬汽車工人失業。在美國人最信賴的消費指南《消費者報告》雜志中,美國產的小型車僅有雪佛蘭的克爾維特壹個上榜,其他15個車型中除了叁個是德國車,其余都是日本車。
1981年3月3日,美國福特公司的員工集會,抗議豐田汽車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AP
美國哈勃咨詢公司的創始人、專業自動化研究雜志《哈勃報告》的創始人詹姆斯·哈勃(James Harbour)在研究了5年福特汽車和25年克萊斯勒汽車的生產模式後,依然被日本汽車的制造管理系統震驚了:日本人制造汽車的流程幾乎跟美國壹模壹樣,他們的組裝和焊接零件也沒有比美國的更先進。但他們的質量管理系統完全超越了美國。
在日本汽車工廠的每個車間裡,都有多個“質量控制圈”,是根據出身戶籍、家庭住址、年齡以及興趣愛好等將流水線工人分成的小組,這樣他們在午飯以及下班後都可以繼續討論如何提升產品質量。在尼桑平塚市的Z-car系列工廠內,足足有580個“質量控制圈”。靠電子和其他技術,日本工廠裡的質量檢測可以精確到微米。
如果用百萬分之壹的比例來衡量汽車制造的缺陷率,日本汽車制造可以說實現了零缺陷。在尼桑達特桑280-ZX運動系列汽車的內部公司手冊中,透露了他們每輛汽車出廠前,每壹環節都會有兩組工人進行質量互檢,以確保質量。
不僅如此,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輕工業文化卻在日本人手中流傳了下來。
2012年,壹家叫做“鐮倉襯衫”的日本公司在曼哈頓麥迪遜廣場開業了,鐮倉襯衫生產的正是被美國人成為“傳統式”,而日本人稱作“常青藤式”的美式服裝。用“鐮倉襯衫”公司創始人Yoshio Sadasue的話來說,他所生產的美式服裝“確實產生於美國,但美國人忘記了他們自己的這種樣式已經很久了”。
鐮倉襯衫的創始人Yoshio Sadasue。/kamakurashirts.com
在以“世界上最好的牛仔布”而聞名時尚圈的日本岡山縣,同樣壹個叫做“工人”的美式工裝品牌,精准地復原、生產著從1900年到60年代間美國工人穿過的鐵路夾克、叁防布外套、法蘭絨襯衫以及雙層膝蓋的褲子。
和鐮倉襯衫的Yoshio Sadasue壹樣,“工人”品牌的創始人Takashi Tateno沒有通過百貨商店或者其他零售商銷售,他想要靠高利潤維持工廠的允許。日本企業家對日本工廠總是充滿敬意,並且強烈的希望這些日本工廠可以繼續堅持下去。
因此,許多日本學者並不認同“戰後日本被美國文化侵略”這樣的觀點,他們更相信跟隨美國產品傳播來的價值,被日本吸收了。
學習美國的日本,並沒有因此而脆弱地喪失本國的文化精髓。相反,他們光明正大地學習技術,沒有窩在小作坊裡山寨,甚至做出了比美國更好的產品。同時日本文化也輸出到美國,日本車、壽司、日本動畫影響了世界。換句話說,日本沒有抵抗美國文化的“入侵”,反而造就了現今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Jonathan Zeitlin, Gary Herrigel, 2000, Americanization and Its Limits Reworking U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 Post-war Europe and Jap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Eleanor M. Hadley, 2015, Antitrust in Jap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Masahiko Aoki, 1985, The Japanese firm in transition, 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4. Richard Beason, David Weinstein, 1996, Growth, Economy of scale, and Targeting in Japan (1955-1990),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5. John W. Dower, 2000, Embracing defeat Japa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W. W. Norton & Company; New e. edition.
6. Charles S. Maier, 1977,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vity: foundations of Americ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after World War II,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7. 呉袘, 2003, 日本戦前时普E品(zaibatsu)経済體制與公司治理制, (corporate governance)之探討, 2003年度財団法人綔o饜崛仗ń渙鰩互螗咯`歴史研究者交流事業報告書。
8. Shunya YOSHIMI,(Translated by David BUIST) ,2003,‘America’ as desire and violence: Americanization in postwar Japan and Asia during the Cold War,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9. Tom Downey, 2014, How Japan Copied American Culture and Made It Better, SMITHSONIAN MAGAZINE.
10. Akio Igarashi, 2004, "Americanization": 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 ssrc.org.
11. Takenori SAITO, 1995, Americanization and Postwar Japanese Management: A Bibliographical Approach, Japanese Yearbook on Business History.
12. Marshall Schuon, 1982, ABOUT CARS; Made in Japan With Quality, New York Times.-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