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2-04 | 來源: 網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08年3月5日,日本沖繩那霸市的壹家超市裡的“Spam”罐頭,這種罐頭最初就是在贰戰後美軍駐扎期間流行起來的。/Reuters
家電產品裡的“美國化”口號隨即蔓延到許多日本制造的產品廣告裡,到1960年代時,幾乎所有的廣告裡都會強調“這個產品獲得了美國消費者的信用認可”,其中暗含的邏輯就是,美國人認可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好產品。
走,到美國去
日本戰後經濟之所以能在短短幾拾年奇跡般地內迅速復蘇。經濟學家們堅信靠的就是日本贰戰後“美國化”的制造業系統。從汽車、船舶到飛機,現今市面上每壹個牛逼的日本產品制造商,幾乎都能找到它的美國原版,但日本工業的美國化不是簡單的抄襲和模仿,是對美國制造精神的移植。
贰戰期間,日本的飛機、船舶等制造業主要沿用的是德國模式,“節拍系統(Tkat System)”。但對於小規模的制造商來說,德國模式並不適用。1943年,叁菱名古屋飛機制造廠最先引用了這種來自德國飛機制造商的生產管理工具,但僅過了壹年,這種模式就在叁菱的內部報告中遭到工程師Sadaaki Takagi的質疑:“我們最大的難題不是工人的移動速度,而是不能及時供給生產原料,以及不知道戰爭到底需要多少飛機”。
1946年之後,盟軍在日本專門設立了民事通訊科,邀請美國專家到日本宣傳美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美國著名統計學家、物理學博士William E. Deming曾在1950年在日本連續演講了八天。這壹系列努力推動了日本政府在1955年專門成立了生產力委員會,開始輸送大量日本企業家去美國學習考察。到1965年的拾年間,生產力委員會壹共輸送了660個團體近6000人前往美國,他們的研究報告累計16卷,超過4萬余頁。
1950年,受日本科技連事務局長小柳賢壹(左贰)和東京大學教授森口繁壹(左壹)的邀請,美國管理學家、物理學博士W. Edwards Deming前往日本連續演講了八天。/The Deming Institute
但大多數日本工程師和管理者並不認為美國的經驗可以直接照搬,他們選擇性地挑選了其中最適合本土化的部分。這種“混合模式”在70至80年代被熱捧為日本原創,實際它們的根源都在美國。例如生產傳送帶的引進,在贰戰之前,幾乎沒有日本廠商強調過傳送帶的作用,甚至都不太相信傳送帶的功能。直到生產委員會的專家們1955年真的站在福特公司的芝加哥工廠裡,看到同壹傳送帶上竟能生產出不同顏色的汽車外殼……日本人才被折服了,帶著傳送帶技術回到了日本的工廠裡。
征服美國,征服世界
1960年6月,豐田謀求與福特公司共同生產壹款叫做“Publica”的汽車,但最終談判失敗。而在談判過程中,豐田仍然學習到了福特如何壓低成本制造車身和車門的新技術。-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