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2-04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古巴事件”與古巴政權的性質:能把“compa?ero”翻譯成“同志”嗎?
古巴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到北京,立刻引起中共中央的密切關注。從1959年1月3日開始,《人民日報》就跟蹤報道古巴最新局勢(《古巴人民的反獨裁斗爭》,《人民日報》1959年1月3日第伍版)。但是,中國在最初面對古巴革命時遭遇了某種命名的困難。壹開始,毛澤東僅僅將其稱之為“古巴事件”(裴堅章主編《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297頁)。1959年1月21日,毛澤東在接見來訪的墨西哥前總統卡德納斯時說,“我們認為古巴事件是當前的壹個重大事件”;但他同時指出,“亞洲人應該支援他們反抗美國”。隨後周恩來、彭真也重申了對古巴起義的支持。當時,剛果反比利時殖民者的斗爭也取得了勝利,於是中國就將古巴和剛果放在壹起進行宣傳(周恩來當時說,古巴成功地“在美國後院打開了缺口”,“這壹缺口打開了,跟著就有其他的缺口”。見黃志良:《新大陸的再發現:周恩來與拉丁美洲》,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75-76頁)。在卡德納斯訪華期間,上海、北京等城市舉行群眾集會聲援古巴、剛果的反帝斗爭,如1月23日上海工人的深夜集會,1月25日北京各界的拾萬人集會,1月26日上海的八萬人集會……同時,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中華總工會、青年聯合會、婦女聯合會等組織分別致電古巴相關團體祝賀古巴革命勝利。
毛澤東接見切·格瓦拉
周恩來接見切·格瓦拉
在古巴宣布建設社會主義之前,中國對古巴政權的性質壹直持觀望態度。直到1961年切·格瓦拉來華訪問時,陪同的中國翻譯在能不能將西語的“compa?ero”翻譯成“同志”的問題上還不敢做主(“compa?ero”在西語中意為同伴、伙伴;古巴革命者之間壹般不用“camarada”,即同志,而是用“compa?ero”),請示了領導之後才決定譯為“同志”;因為雖然古巴還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格瓦拉表達了對社會主義的向往(參見劉習良《壹位聰穎好學的革命者》,龐炳庵主編《拉美雄鷹——中國人眼裡的切·格瓦拉》,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49頁)。不過,在社會主義陣營內,如何評價古巴革命仍是壹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以蘇聯為首的第叁國際不承認古巴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事實上,古巴革命勝利後僅叁個月,卡斯特羅就以私人身份赴美訪問,會見了副總統尼克松;同行的官員還會晤了美國國務院、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進出口銀行的代表,試圖尋求經濟援助,與美國簽訂新的貿易協定,擴大其在古巴國內投資規模(洪育沂編:《拉美國際關系史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年,235頁)。在美國拾壹天的訪問中,卡斯特羅“表現出壹派坦誠的進步人士的形象”,他談到,“我們希望在古巴建立真正的民主,沒有法西斯主義、庇隆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痕跡”。他重申古巴將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還表示在全世界的冷戰中,他的心是“同西方在壹起的”(卡斯特羅,1959年1月13日及3月22日的講話,見帕金森《拉丁美洲、冷戰與世界大國(1945-1973)》,轉引自《拉美國際關系史綱》,235頁)。而中國高層完全知道古巴革命勝利初期的卡斯特羅仍希望跟美國保持良好關系,但他們對此表示諒解。周恩來曾經指示外交部,“我們壹定要諒解古巴的處境,要充分考慮到有利於古巴革命長期立足的問題”(《新大陸的再發現——周恩來與拉丁美洲》,76頁)。因此,《人民日報》在報道卡斯特羅訪美時絲毫沒有提他的目的,而是以《卡斯特羅在華盛頓發表演說抨擊美國對古巴的幹涉和掠奪表示要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建設古巴》為題刊發了壹條消息(《人民日報》1959年4月20日,第肆版)。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中國百姓不知道古巴革命勝利的原因還包括美國在某種程度上的默許,“取消了至少是表面上對巴蒂斯塔的支持”(克勞迪婭·福麗婭蒂《卡斯特羅傳》,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279頁)。當然,這裡補敘這段歷史細節,並不是要說明古巴的反美僅僅是話語建構而非歷史事實,而只是提示歷史被改寫的痕跡。-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