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2-04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拉丁美洲詩集之贰:《要古巴,不要美國佬!》,
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年
總之,新中國最初引入拉美文學非常明確是要借文學翻譯擴大同拉美的關系,為國家拓展國際生存空間,而古巴革命後則更加直接地表現為文學翻譯為國家政治服務。但這既不意味著,這壹時期的文學翻譯完全受國家意識形態的操控而絲毫不存在逸出規范的可能或實踐;也不意味著譯者、讀者都是受國家力量或意識形態脅迫才翻譯、閱讀拉美文學作品的。
壹個有趣的例證是,贰拾世紀六拾年代中國出版的《古巴文學簡史》就在某種程度上帶出壹條差異性的脈絡。這部薄薄的文學史是古巴作家和藝術家聯合會副主席何塞·安東尼奧·波爾圖翁多(José Antonio Poruondo)的著作(王央樂譯,作家出版社1962年出版)。1961年他曾經隨古巴總統多爾蒂科斯來華訪問,因此翻譯出版他的著作也同國家外交相關。波爾圖翁多在古巴革命前是古巴聖地亞哥大學的文學和歷史教授,後來參加了卡斯特羅領導的“柒贰六運動”,從此投身古巴革命。革命勝利後,進入政府工作,除了領導古巴文藝界之外,還擔任過古巴駐墨西哥大使等職務。此書是波爾圖翁多在革命勝利後對古巴文學史的壹種重寫。盡管這本六拾年代出版的文學史著作都強調將文學發展作為社會現象的壹部分,突顯反帝反殖民的抗爭文學的文學史地位,但是它並未從經典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出發來建立對文學歷史的敘述,也沒有放棄文學的藝術和美學訴求。波爾圖翁多在《古巴文學簡史》中說,“我們要繼承我們優秀的作家們的傳統,並不輕視那些逃避現實者和技巧至上者在形式方面的貢獻”。
何塞·安東尼奧·波爾圖翁多:《古巴文學簡史》,王央樂譯,作家出版社,1962年
古巴,遠在加勒比海的島國,但曾經有那樣壹個時代,距它萬裡之遙的中國關切著它的壹舉壹動、壹言壹行。它的革命既有對新中國勝利經驗的借鑒,也有著其自身獨特的歷史脈絡。因此對古巴革命的關注,對古巴及六拾年代拉美革命文學的翻譯,不僅為新中國的文學,也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生存與發展帶出了別樣、新鮮的豐富性。
本文載2016年12月4日《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原標題為《古巴革命與拉美文學漢譯》。-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