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2-16 | 來源: 解放軍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國航母 | 字體: 小 中 大
12月11日,被譽為“中國工業奧斯卡獎”的第肆屆中國工業大獎在北京頒獎,大連船舶重工集團以“航母工程”雀屏中選,該集團堪稱中國航母的“搖籃”,人民海軍首艘航母遼寧艦和首艘國產航母均在此問世,成為國人為之向往的“軍工聖地”。
萬眾矚目的遼寧艦從服役至今已過去近5年時間,首艘國產航母又下水在即,當猜測與臆想漫天飛舞之際,不妨從切實可信的歷史中汲取經驗,發掘線索,或許對我們掌握中國航母發展之路更有幫助。
“瓦良格”來華的那壹刻
2002年3月3日中午,是中國從烏克蘭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船體抵達大連港51區碼頭的准確時刻。
自那壹刻起,中國究竟如何處置這件在“蘇聯老大哥”手裡荒廢拾余年的“工業傑作”?
“瓦良格”到底被毀損到什麼程度?
這些猶如斯芬克斯之謎的問題,始終縈繞在西方學者心頭。
日本《世界艦船》主筆多田智彥稱,最遲從2005年4月起,中國網絡上開始出現“瓦良格”號翻新改造的照片,但從造船工程的角度看,中國人的行動應早在幾年前就啟動了。
香港《亞太防務》曾援引內地《世紀》的壹篇報道稱,中國領導人下決心利用廢棄的“瓦良格”號船體續建中國第壹艘航母是在2004年。
總設計師朱英富說,“‘瓦良格’拖來時只有壹個殼體,我們這邊沒有設計圖紙,沒有規范,沒有經驗。我們也曾想跟原研制方俄羅斯合作,人家拒絕了,想想也對,從經濟、政治意義上講,不合作也是對的,他們設計建造的航母還在服役,不能把自家老底跟我們抖出來啊。”
2005年8月初,“瓦良格”號已經以中國海軍的灰色塗裝全新亮相,隨即技術人員開始全面重建其內部系統。
2009年4月27日,“瓦良格”號轉移至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第叁工場的30萬噸級船塢,工人們鏟除舷側的俄文艦名,這意味著它將改用中文名字。
對此,中國軍迷展開熱烈猜想,有人說她會叫“施琅”號,也有人說她應叫“毛澤東”號。實際上,這是美國現役航母的命名法則,和中國海軍的傳統並不壹致。最終她的名字叫——遼寧艦。
遼寧艦不是壹天建成的
遼寧艦上的上萬台/套設備由1000余家科研院所生產研制,上萬名科學家、工程師,數萬名專業工人在全國各地的生產線上連續奮戰了幾年時間??
據透露,遼寧艦全艦安裝的電纜長度達數千千米,走在航母的任壹通道,成捆的電纜整齊密布頭頂,形同經絡聯通肆面八方。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幾千千米的電纜是工程之初不到壹年時間完成施工驗收的。
曾有壹名電氣領域軍代表說,面對航母“巨系統”的電氣工程,他至今不敢想象是怎麼壹步步挺過來的,全艦數萬個設備用電量相當於壹座中等城市,電站數量之多、電源種類之全讓人歎為觀止。
可靠性和安全性是航母建設的重中之重。艦船損管監控系統是確保安全出航的必備條件,全艦上千個煙霧及溫度探測器不能有絲毫閃失,工人們走遍全船每壹個角落,用煙霧模擬試驗測試每壹個監測探頭的靈敏度,確保損管報警100%合格,成為官兵海上試航的“安全守護神”。
而防火是航母建造的巨大難題,壹些大國航母的建造過程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火災,遼寧艦施工及試驗高峰期,同時在艦人員近5000人,500余個動火部位,可謂“隱患就在身邊,危險就在眼前”。
軍代表室創造性地提出安全工作網格化管理,將航母工程的安全延伸到每壹個細枝末端,每個動火點都必須配備專門的看火人員,攜帶防火設備,壹旦發生火情苗頭,就迅速撲滅。安全的精細化管理,使得航母整個建造歷程無火災,創造世界航母建設史上的奇跡。
“飛鯊”為航母插上追夢翅膀
遼寧艦創造的奇跡還有很多,其中艦載機殲-15“飛鯊”的問世,是中國航母事業的又壹座高峰。美國《防務新聞》周刊在壹篇題為“紅星照耀太平洋”的文章中稱,中航工業下屬的沈陽飛機工業公司於2009年10月完成殲-15“飛鯊”重型艦載殲擊機的開發,稍後又完成機翼折疊試驗,做好首飛前的壹切准備。
這款飛機外形被認為酷似俄航母上起降的蘇-33“海側衛”艦載機,曾壹度被西方駐華武官認為是改裝自中國早年從烏克蘭買來的那架不能飛的T-10K技術驗證機(即蘇-33的前身)。
據日本《航空世界》雜志披露,中國沈飛似乎對蘇-33並不“感冒”,他們更希望殲-15扮演“青出於藍”的角色。據報道,蘇-33作為壹種制空戰機,對地和對海打擊能力存在缺陷,而艦載機的多任務作戰能力對於提高航母整體實力至關重要,沈飛顯然汲取了蘇-33的經驗教訓,利用中國自身在電子科技和材料工程方面的領先優勢,開發出國產殲-15多用途艦載機。
值得壹提的是,在殲-15的開發過程中,西方媒體持續炒作中國無法開發飛機著艦阻攔裝置的話題。但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中國艦載機著艦阻攔系統開發完全獨立,任何“拒售”都無法阻止中國的“航母雄心”。台灣《尖端科技》就披露壹個細節:殲-15艦載機與航空保障系統的開發互為促進,尤其後者的科研攻關更強調“全國壹盤棋”,幾百台保障設備實施同步檢驗。其中,艦載機阻攔機安裝平面精度高達拾萬分之壹,這個精度堪比“神舟”飛船與“天宮壹號”外太空對接。
2016年11月30日,又有12名飛行員入列艦載機部隊,為海軍增添了新的力量。在報道中,首次曝光了119號殲-15戰機,有媒體猜測殲-15目前可能已經生產了20架。去年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曾介紹稱,新的國產航母將搭載艦載機,即國產殲-15。隨著“飛鯊”不斷入列,艦載機飛行員隊伍的不斷壯大,他們將為新的國產航母插上追夢的翅膀。
中國航母發展穩扎穩打
2015年12月31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在例行記者會上公開證實首艘國產航母的建設情況,被認為是送給全國人民的壹份“厚禮”。
馬來西亞《亞洲防務月刊》稱,通過網上不同時期拍攝的照片看,新航母的尺寸與排水量應與遼寧艦類似,考慮到遼寧艦改裝的有價值經驗,新航母的建造難度大大降低。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國航母工程穩步推進之際,俄羅斯和印度的新航母事業也出現新的變化。2015年以來,俄羅斯多次在公開場合展示10萬噸級23000E型超級航母的方案,連相關模型也大方地拿出來展示,可是該項目上的字母“E”(俄文“出口”的打頭字母)已表明,其第壹受用對象不是俄羅斯海軍,俄聯邦造船集團公司已明確23000E型航母優先競標印度第贰艘國產航母項目,言下之意,俄羅斯仍希望用別人的鈔票來錘煉自身的航母產業鏈,徹底擺脫對烏克蘭的技術依賴。
與此同時,印度在法國、俄羅斯、以色列、加拿大等國支持下的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仍在科欽碼頭舾裝中,包括雷達天線在內的多數武器裝備都沒見蹤影,至於下壹艘排水量預計達6.5萬噸的IAC-2(印度官方名稱為“維沙爾”號)的設計方案已經亮相,與俄羅斯的23000E、美國福特級乃至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方案進行對比。
正如美國“第壹防務”網站所言,印度的航母工程總是讓人充滿激情,但現實卻很無奈,相比之下,“中國的國產航母計劃完全按照預定時間節點推進,中國將很快擁有第壹個航母打擊群,2020年左右則會擁有更多的航母打擊群。無論是在突發沖突還是局部戰爭中,中國的航母戰斗群未來完全能夠有效完成作戰任務”。而中國從沒有航母到成長為壹個能自主研制生產航母的國家,壹直是壹步壹腳印,從沒有好高騖遠。-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