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2-16 | 來源: 解放軍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國航母 | 字體: 小 中 大
12月11日,被譽為“中國工業奧斯卡獎”的第肆屆中國工業大獎在北京頒獎,大連船舶重工集團以“航母工程”雀屏中選,該集團堪稱中國航母的“搖籃”,人民海軍首艘航母遼寧艦和首艘國產航母均在此問世,成為國人為之向往的“軍工聖地”。
萬眾矚目的遼寧艦從服役至今已過去近5年時間,首艘國產航母又下水在即,當猜測與臆想漫天飛舞之際,不妨從切實可信的歷史中汲取經驗,發掘線索,或許對我們掌握中國航母發展之路更有幫助。
“瓦良格”來華的那壹刻
2002年3月3日中午,是中國從烏克蘭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船體抵達大連港51區碼頭的准確時刻。
自那壹刻起,中國究竟如何處置這件在“蘇聯老大哥”手裡荒廢拾余年的“工業傑作”?
“瓦良格”到底被毀損到什麼程度?
這些猶如斯芬克斯之謎的問題,始終縈繞在西方學者心頭。
日本《世界艦船》主筆多田智彥稱,最遲從2005年4月起,中國網絡上開始出現“瓦良格”號翻新改造的照片,但從造船工程的角度看,中國人的行動應早在幾年前就啟動了。
香港《亞太防務》曾援引內地《世紀》的壹篇報道稱,中國領導人下決心利用廢棄的“瓦良格”號船體續建中國第壹艘航母是在2004年。
總設計師朱英富說,“‘瓦良格’拖來時只有壹個殼體,我們這邊沒有設計圖紙,沒有規范,沒有經驗。我們也曾想跟原研制方俄羅斯合作,人家拒絕了,想想也對,從經濟、政治意義上講,不合作也是對的,他們設計建造的航母還在服役,不能把自家老底跟我們抖出來啊。”
2005年8月初,“瓦良格”號已經以中國海軍的灰色塗裝全新亮相,隨即技術人員開始全面重建其內部系統。
2009年4月27日,“瓦良格”號轉移至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第叁工場的30萬噸級船塢,工人們鏟除舷側的俄文艦名,這意味著它將改用中文名字。
對此,中國軍迷展開熱烈猜想,有人說她會叫“施琅”號,也有人說她應叫“毛澤東”號。實際上,這是美國現役航母的命名法則,和中國海軍的傳統並不壹致。最終她的名字叫——遼寧艦。
遼寧艦不是壹天建成的
遼寧艦上的上萬台/套設備由1000余家科研院所生產研制,上萬名科學家、工程師,數萬名專業工人在全國各地的生產線上連續奮戰了幾年時間??
據透露,遼寧艦全艦安裝的電纜長度達數千千米,走在航母的任壹通道,成捆的電纜整齊密布頭頂,形同經絡聯通肆面八方。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幾千千米的電纜是工程之初不到壹年時間完成施工驗收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