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2-18 | 來源: 北京新浪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拾大單身聚集地中,天津第壹 ,北京第九。”
單身聚集地
這是壹項日前風行於網絡的單身調查所給出的結果。與之相應,不少轉載媒體還刊出了國家民政局相關數據稱,“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全國的獨居人口已從1990年的6%上升至2013年的14.6%”。
單身
單身,是指壹個人成年以後仍然是壹個人生活而沒有配偶,可以是從沒結婚的,也可是已經離異的,還可以指喪偶的。
現在可以引申為沒有男(女)朋友,也是可以稱為單身的。
單身如潮
婚戀網站調查
超八成男女“恐愛”
今年,壹家婚戀網站曾對全國9000萬會員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發現,超八成單身男女有“戀愛恐懼症”,在恐戀族群中,54%的人因糟糕戀愛經歷導致“恐戀”,36%的人受身邊人失敗婚戀例子的影響,10%的人因父母離異或對家庭親情寡淡。
“單身,將會成為更多人的選擇。”前婚戀網站負責人瞿偉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瞿偉認為,城市范圍內,單身女性更多,而在農村范圍內,單身男性更多。對於單身男女而言,大部分人依然在尋覓伴侶,還有部分在不婚和要婚中搖擺,而少部分人則是絕對的不婚主義。單身男女中,又以30-40歲的結婚欲望最為迫切。40歲以上的單身男女更容易成為“終極單身者”。
“單身男女的擇偶觀會不斷變化。”瞿偉稱,總體而言,20多歲的女性最好找對象,這導致隨著年齡增長,單身女性的擇偶要求變得越來越低。而對男性而言,30至40歲,魅力卻在增值,這導致單身男性會隨著年齡的增高,進壹步提升對伴侶的標准。
婚戀觀念
單身只是現象
並不需要矯正
“30歲以前處於適婚階段,這個階段的男女即使沒有對象,也多處在尋求對象中。”成都市家庭教育促進會專家、心理幹預咨詢師李旭東認為,真正的單身群體應定義在30歲以後。單身現象在大學本科學歷以上更為突出,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追求,對待婚姻有著更多的情感需求。而現在許多的婚戀調查,其實也正是以這個群體作為樣本的。在這個群體較其他單身群體更重視情感滿足,“大概能占到六成比例”。
李旭東認為,婚戀觀在28歲之前就會牢固地形成。在12-18歲階段,初步的婚姻觀會形成,在這壹時期,家庭氛圍影響最大。隨後,在18歲-28歲的後青春期,情感經歷、自身條件、機遇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婚姻觀基本形成。造成單身的原因拾分復雜,每個個體具體情況不壹樣。值得注意的是,在85後和90後中,壹種後現代的婚姻觀已經形成,不再認為結婚是壹種必然。李旭東強調,單身只是壹個現象,並不需要矯正。
李旭東對此解釋說,隨著女性經濟能力的提升,依附結婚取得生活來源的現象減弱,女性更願意找到壹個情投意合的伴侶,而在意中人沒有出現之前,並不願意“將就”。
瞿偉說,“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成為單身女的壹大因素。假如單身女性只是想找壹個自己喜歡的,或者對方綜合條件不錯的,其實並不難辦到。更多單身女性其實有著情感和經濟條件的綜合訴求。
不婚壹族
中國年輕人掀“不婚獨居潮”
婚姻似乎“沒好處”
贰叁拾年前,在幾乎人人結婚的社會氛圍下,不婚獨居被認為是失敗的人生,是值得同情憐憫甚至被社會歧視的對象。但隨著經濟環境與家庭觀念轉變,不婚、獨居的生活,在大城市裡也不再那麼罕見或“不正常”了。
單身
1987年出生的王瑞(北京壹家電視台編輯)與男友相戀叁年,也不願談婚論嫁。
“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我自己想要的”,性格爽朗的她戲謔:“結婚有‘風險’!壹紙婚書並不能保證忠誠、永久,反而是個約束,沒有束縛才覺著浪漫,也會格外珍惜。況且結婚有種種不確定性,防火防盜防小叁,還要照顧到他們家的柒大姑八大姨,離婚又會傷筋動骨,所以何必非要結婚呢?”
在這些經濟+精神獨立的中國年輕壹代看來,婚姻似乎不會帶來什麼好處。在這種觀念引領下,遲婚、不婚、獨居變得越來越有市場。
2015年,中國非婚人口達到2億,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獨居戶已超5800萬人,其中20歲到39歲的年輕獨居戶接近2000萬戶。
獨居人數激增,中國媒體驚呼第肆次單身潮來襲,還有報道聳人聽聞地把這次主要以未婚青年為主的單身潮將造成的影響與世界大戰相提並論。而對於樂得獨居的年輕人來說,事實與輿論渲染的嚴重性完全是兩碼事。壹個人的生活更多意味著獨立、時尚與自由。
在知識群體聚集的網絡問答平台知乎上,“壹個人的生活”是熱點話題,獲得近百萬網友的關注,發言的熱情遠超對戀愛,婚姻,烹飪的討論。
志同道合的獨居者們分享各種的生活經驗,從長途旅行,房屋裝修,到買菜煲湯,甚至到備齊廁所紙等都給予事無巨細的熱心指導,幫助同族群的菜鳥們適應壹個人生活的不便與孤獨。
還將“越演越烈”
現代社會女性經濟獨立
結婚不再是唯壹選項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銀河受訪時表示,中國已開始走向獨居不婚的進程,今後還將“會越演越烈”。
她解釋說,婚姻制度與喜新厭舊的人性相矛盾,而現代社會人均壽命的延長,導致現代人對傳統婚姻不再鍾情。
她認為:“現代社會,婚姻家庭的形成不像過去基於傳宗接代或者經濟互助,婚姻越來越以感情、追求浪漫愛情為基礎,婚姻於是就成了壹種約束, 其他什麼都不是了。”
同時,人均預期壽命,在農業社會,包括西方工業化之前的傳統社會只有叁肆拾歲,“很容易從壹而終,夫婦感情在沒有發生變化之前,就謝世了”,而當代社會,人均預期壽命柒八拾歲,“固定的婚姻關系讓終身只有兩人,不許有別人,就出現了大量的厭倦、摩擦和痛苦。很多人不願作繭自縛,放棄婚姻。”
此外,女性經濟獨立也是中國不婚獨居人數走高的重要原因。
李銀河說:“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男的在外掙錢,女的在家相夫教子,女人不結婚就沒有生活來源,現在女性都有經濟收入來源,有選擇獨身的可能性了,過去沒有這樣可能性。”
女性情感專家蘇芩受訪時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她說:“現在女性是除了不能自己生孩子,其他事都能做,她們自身經濟獨立,對於婚姻,已由對物質的看重轉變為對情感的更多需求。很多人不再會為沒有感情的婚姻去湊合”。
不婚的幸福
36.8%的單身女性
:不結婚也很幸福
2016年騰訊關於中國人婚戀調查報告顯示,36.8%的單身女性認為不結婚也很幸福。
中國人不婚獨居的趨勢,是全世界單身浪潮下的壹個反映。學者分析,單身浪潮的來臨,是人類社會已經延續幾百年的家庭解體過程的壹個結果。人類從原始社會,到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再到人人離家投入工業生產,食物、衣服外包的工業社會,家庭的多項傳統功能被商業所提供的便利取代,婚姻在單身者的觀念中不是必需,而僅是壹種選擇。
不過,盡管不婚遲婚的隊伍越來越大,年輕壹代也學習在獨處中自我提升,受訪學者仍提出,在傳統家庭觀念仍根深蒂固的中國社會,“結婚仍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李銀河說,“不孝有叁,無後為大”的傳統婚姻家庭觀念幾千年來已內化到民族的心理。
雖然80年代以婚姻狀況衡量人生成敗的觀念現在已有巨大改變,但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家庭仍在世俗宗教中占有重要角色,“中國沒有神的崇拜,但有祖先崇拜,大家覺得永生不朽的渠道是由下壹輩繼承自己的血脈。”
她指出,在中國,即便是同性戀者,也有人與異性結婚,其中柒成同婚者的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
她說,在同性戀的調查中,好多男同性戀是家中唯壹的男孩,他們選擇異性結婚的理由是“如果不結婚,不生孩子,那就對不起父母。”
此外,中國家庭有催婚、逼婚的普遍現象,“剩女”壹詞自2007年面世後就長期停留在話題榜等都是這壹傳統觀念的延續。
面對這個現象,有人提出,傳統家庭裡的責任感、忠誠、承擔、為下壹代犧牲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價值觀與美德,社會應竭力呼吁維護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結構,但也有人提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觀念變得多種多樣,不婚獨居的比率增高已是不能扭轉的趨勢,壹個包容進步的社會應給予更多的寬容與理解,單身者在面對衰老和死亡時,也可能需要社會資源的支持。
“ 網友 熱評 ”
@M瓜子姐姐:婚姻確實不會帶來什麼好處
@美美子mimiko:對於獨立女性來講婚姻百害無壹利//@我不管反正紅A是我的:這句話同樣適合男性
@言午漱泉:確實不用太刻意追求結婚,當然也不用刻意不婚。沒遇見相愛又合適的結婚對象,就單身;遇見了,就結婚。
@斑斕桔子樹:女人自己能賺錢,是不用結婚的,幹嘛讓自己照顧不相幹的人,在中國婚姻裡,女性地位處於劣勢。省去很多麻煩
@纖絲絲:做壹個妻子 你要做飯洗衣做家務生孩子帶孩子 孝順公婆 處理好對方親戚關系 以上這些無論哪壹點你做不到都會被人詬病 而男人 只需要上班。 女性自己賺錢養的起自己甚至養的起自己和孩子 何必還要去照顧對方壹家子人 很多還要忍受丈夫的出軌 婆婆的無理
@喵格格sy:傳統家庭生活中,女性要服從男性及其家庭的各種要求,沒有什麼人權才是根本吧,現在大多要求結婚後女性全心全意為家庭付出,沒有自我,可是憑什麼男的就可以出去浪,女性就要相夫教子呢,這樣還不如單身自在!!!PS:個人覺得父母輩的不幸福婚姻也是現在子女不願意結婚的因素,感覺他們只是湊合!!!
@比呀咿呀嗚呀嘿:比呀咿呀嗚呀嘿:翻了下評論,持反對意見的都是男的。因為結婚對男人來說基本沒有壞處,養老婆說的好聽,現在哪個男的找對象不找有工作能掙錢的,有的還想找有車有房的,買的時候女方也得出錢。結婚就有人收拾屋子洗服做飯暖床生孩子帶孩子,不帶孩子會被親戚指點。男人貼補家裡是正常,女人貼補娘家就是撈錢。
子嘉樹:如果婚姻和生育可以分離就好了,我不想結婚,但我想要個孩子。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