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12-18 | 來源: 北京新浪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單身男女的擇偶觀會不斷變化。”瞿偉稱,總體而言,20多歲的女性最好找對象,這導致隨著年齡增長,單身女性的擇偶要求變得越來越低。而對男性而言,30至40歲,魅力卻在增值,這導致單身男性會隨著年齡的增高,進壹步提升對伴侶的標准。
婚戀觀念
單身只是現象
並不需要矯正
“30歲以前處於適婚階段,這個階段的男女即使沒有對象,也多處在尋求對象中。”成都市家庭教育促進會專家、心理幹預咨詢師李旭東認為,真正的單身群體應定義在30歲以後。單身現象在大學本科學歷以上更為突出,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追求,對待婚姻有著更多的情感需求。而現在許多的婚戀調查,其實也正是以這個群體作為樣本的。在這個群體較其他單身群體更重視情感滿足,“大概能占到六成比例”。
李旭東認為,婚戀觀在28歲之前就會牢固地形成。在12-18歲階段,初步的婚姻觀會形成,在這壹時期,家庭氛圍影響最大。隨後,在18歲-28歲的後青春期,情感經歷、自身條件、機遇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婚姻觀基本形成。造成單身的原因拾分復雜,每個個體具體情況不壹樣。值得注意的是,在85後和90後中,壹種後現代的婚姻觀已經形成,不再認為結婚是壹種必然。李旭東強調,單身只是壹個現象,並不需要矯正。
李旭東對此解釋說,隨著女性經濟能力的提升,依附結婚取得生活來源的現象減弱,女性更願意找到壹個情投意合的伴侶,而在意中人沒有出現之前,並不願意“將就”。
瞿偉說,“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成為單身女的壹大因素。假如單身女性只是想找壹個自己喜歡的,或者對方綜合條件不錯的,其實並不難辦到。更多單身女性其實有著情感和經濟條件的綜合訴求。
不婚壹族
中國年輕人掀“不婚獨居潮”
婚姻似乎“沒好處”
贰叁拾年前,在幾乎人人結婚的社會氛圍下,不婚獨居被認為是失敗的人生,是值得同情憐憫甚至被社會歧視的對象。但隨著經濟環境與家庭觀念轉變,不婚、獨居的生活,在大城市裡也不再那麼罕見或“不正常”了。
單身
1987年出生的王瑞(北京壹家電視台編輯)與男友相戀叁年,也不願談婚論嫁。
“現在的生活狀態就是我自己想要的”,性格爽朗的她戲謔:“結婚有‘風險’!壹紙婚書並不能保證忠誠、永久,反而是個約束,沒有束縛才覺著浪漫,也會格外珍惜。況且結婚有種種不確定性,防火防盜防小叁,還要照顧到他們家的柒大姑八大姨,離婚又會傷筋動骨,所以何必非要結婚呢?”
在這些經濟+精神獨立的中國年輕壹代看來,婚姻似乎不會帶來什麼好處。在這種觀念引領下,遲婚、不婚、獨居變得越來越有市場。
2015年,中國非婚人口達到2億,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獨居戶已超5800萬人,其中20歲到39歲的年輕獨居戶接近2000萬戶。
獨居人數激增,中國媒體驚呼第肆次單身潮來襲,還有報道聳人聽聞地把這次主要以未婚青年為主的單身潮將造成的影響與世界大戰相提並論。而對於樂得獨居的年輕人來說,事實與輿論渲染的嚴重性完全是兩碼事。壹個人的生活更多意味著獨立、時尚與自由。
在知識群體聚集的網絡問答平台知乎上,“壹個人的生活”是熱點話題,獲得近百萬網友的關注,發言的熱情遠超對戀愛,婚姻,烹飪的討論。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