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1-01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ISIS | 字体: 小 中 大
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着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身亡之后,扎卡维的继任者巴格达迪力图实现扎卡维生前关于建立一个极端而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的梦想。在邻国叙利亚混乱升级之际,巴格达迪把暴力带入这个国家,并且在伊拉克成立了“伊斯兰国”,开始了更加惨无人道的暴力恐怖行径。
本文节选自《黑旗:ISIS的崛起》,描述了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首领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的黑暗崛起之路。该书系美国中东问题资深记者乔比?沃里克(Joby Warrick)的作品,他深入中东恐怖策源地ISIS,还原“伊斯兰国”历史与现状,也呈现了美国白宫误判导致全球反恐危局。
2016年4月,该书荣获100届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奖,2017年1月由中信出版社译介出版。
2014年,“伊斯兰国”武装横越伊拉克沙漠。
他曾是教授,甚至还拥有博士学位。他今年32岁,性格沉郁。本来,他只是集团中的三号人物。前两把交椅上的大哥都在美伊联军的突袭行动中丢了性命,晋升的机会才落到了他的头上。他的前任都算得上是斗士,可是这位新领袖却更像一个学者。他特别在意细节, 演讲中一点小小的差错、服饰上细微的不妥,他都会耿耿于怀。他原名易卜拉欣?阿瓦德?巴德里(Ibrahim Awad al-Badri),来自伊拉克萨迈拉,出身保守的教士家庭。投身“圣战”之后,他自行更名为“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
巴格达迪 东方IC 资料图
巴格达迪与扎卡维心心相印,他继承了后者的观点,也接受了后者的种种癫狂行径。扎卡维死后的几年内,他的继承者们都显得非常收敛。“基地”组织一向反对扎卡维公开炫耀暴力的行为,毕竟这样的行为很可能造成广大信众的反感。于是,“基地”组织的伊拉克分支不再灌制割头录像。曾经,对什叶派妇女儿童的屠杀行动是扎卡维一伙的标志,慢慢地,类似的行动也偃旗息鼓。但巴格达迪上任之后,决定重拾扎卡维的这些作风,而且还变本加厉。他的暴行,让人想起一个世纪之前肆虐阿拉伯半岛的伊赫瓦尼匪帮。而且像扎卡维一样,巴格达迪会逼迫整个世界“赏鉴”自己的所作所为。
如果当年美国未曾侵略伊拉克,也许,巴格达迪的双手不会沾染血腥,他可能进入大学以教书为生。其实,直到2003年,巴格达迪的生活轨迹都很平常。这位30多岁的年轻人的身份更可能是一位主讲宗教法律课程的教师。当然,现在的他也算是个教员,而他的学生也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不过,教学的内容却是关于一名自杀式“人弹”应当注意的各项事宜。
曾有许多宗教极端分子为巴格达迪立传,这些传记无不称颂主人公才识过人,而且一向热心“圣战”。但是,西方情报机构的资料当中,却找不到佐证他才华与胆识的证据。巴格达迪的真名叫作易卜拉欣?阿瓦德?巴德里(Ibrahim Awad al-Badri),早年生涯平淡无奇,既无过人的才智,也缺乏异乎常人的极端倾向。当然,他还是有那么一点近乎狂热的爱好—那就是“伊斯兰法学”(fiqh)。他喜欢钻研宗教典籍,研究其中的学说与警句。他学习“伊斯兰法学”的目的,就是为典籍中的话语寻找合法的阐释。他不是扎卡维那样的顽劣少年,也没有本?拉登千里奔赴阿富汗的豪气。要知道,大学一毕业,本?拉登立即移居巴基斯坦,只为了支持阿富汗的“圣战”。早年间,巴格达迪没表现出什么领袖魅力,也没有一点暴力倾向。熟人印象中的他为人腼腆。他是个近视眼,喜欢看足球,大多数时间都在独处。在他人生的头32年,巴格达迪在邻居眼中是那么不起眼。巴德里家的一位朋友觉得,巴格达迪“太文静了,人们甚至很少听见他说话”。-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