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1-05 | 来源: 金融PR男微信号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雾霾 | 字体: 小 中 大
原因二:在线监控居然由企业维护,机制设置存在问题。
建议如下:
政府统一采购,产权在政府;设备、探头严格固定安装,企业仅提供电源,实在不行自己用太阳能板(配电池);可以视频监控;数据不要走数据线(避免干扰),直接在里面装个手机模块,发数据回监控中心;维护由环保部门的监测站实施,其实也没多少人,安装外包给企业,日常数据由环保负责,定期数据核实校验。
数据异常严肃查处。
原因三:监管人员不足。
一般一个省,几千个环保执法人员,企业数则是成百上千倍。
这些执法人员,大部分在忙信访,一年信访十几万件,件件要答复。
还有去收排污费,去开展各种检查,水、总量、气、固废、噪声、辐射、处罚。
真正把精力在大气的,十分之一就不错了,按人头算,1人负责成千上万个企业的大气污染,我估计他就是不睡觉也管不了百分之一。
所以就像红绿灯只能靠自动监控,不能靠交警。大气监控只能靠准确可靠的自动监控系统,不能靠执法人员。
最近国家层次提出了“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垂直管理”,说明有人想到了这个——监管体制。
大家就要问有用吗?我预测,有点小用,但用处不大。垂直的部门多了,没见谁一垂直立马工作水平暴涨的。
原因四:大气污染企业来源广泛。
说到工业排放,可不是仅仅指燃煤企业,还有很多其他工业排放。比如:化工、喷漆、油墨、印染等等的废气。
现在假设某个城市,黄河市。参考同类城市,黄河市有燃煤电厂(以及供汽)30家,燃煤量自然惊人。
但是黄河市还有1000台小锅炉,也在烧煤。
此外黄河市还有1000家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企业(当然这里面有重复,有的企业有小锅炉,也有车间排放VOC)。
后面两种就是小苍蝇了,2000家啊,这个废气排放可真是多,有的企业只有一个排气筒,有的企业有100个排气筒。
现在拿出黄河市的一年上万件信访投诉来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很多反映的是后面两种企业。
原因很简单,老百姓也看不出电厂烟囱脱硫没脱硫,老百姓举报废气主要是两类:冒黑烟;有异味。
偷排自然有异味了,现在最扰民的就是夜间异味了,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很多时候夜间都不能开窗,空气中味道太大,这些企业可是源头。
有的城市一到夜里到处是一股怪味,黑夜居然成了污染的护佑。污水偷排只是影响小部分的人,废气偷排通过空气的输送,不论你在城市的那个角落,都无法躲避!
1000台小锅炉+1000家VOC排放企业,也是要有废气治理设施的。
这些企业特征如下:
1、治理设施简陋,处理效率本来就不高。
2、很多小企业根本不装设施,如果你去看,车间墙上有个两个大风扇,使命往外吹。不吹车间味道太大,工人也受不了。
3、有的企业为了省成本(夜间电价便宜),主要生产在夜间,排放也是不小的;当然不排除有的企业就是为了排污方便,才夜间生产的。
4、烟囱这东西越高越飘得越远,企业边上闻不到,下风向很远才闻到(最大落地浓度),老百姓又不懂,举报只能说有味道,问他味道哪里来的,都说不清楚。
5、以前企业居民混在一起,老百姓义不容辞监督企业排放。可是现在流行工业园区,一个工业园几百家企业,周围居民都没有,排放更是没有顾忌。有举报了,那么多企业,晚上黑灯瞎火,真不容易找。
6、有的企业生产工段好多个,没污染的白天生产,有污染的晚上生产。
7、排气筒多的企业,有的有味道,有的没味道,全部在厂房顶部,一个个找过去,真不容易找。想爬到房顶上去,通道都找不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