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1-05 | 来源: 金融PR男微信号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雾霾 | 字体: 小 中 大
这些项目污染不小,环评不批,企业又自行建成了,自然很多不符合环保排放要求。
这些企业的污染排放全都被我的数据忽略了。
地方保护主义,为了图点税收,居然也就让建了,既成事实,建完就关不了。这种项目大家网上搜搜,到处都是。
有的大企业,有的项目存在十多年了,居然还是没通过环评审批。这个企业还是全国知名企业。
另外还有很多种情况,关于批建不符,举几个例子:
1、整个项目有一个工段不符合产业政策,比如电镀等。其它工段审批通过了,电镀不许建设,但企业建了。
2、环评审批要求企业用电,或者轻柴油,或者天然气,企业居然用了煤炭或重油,污染翻了几十倍。
3、原来批了一个锅炉,企业建了两个,嘴上说我是一用一备,排放还是一个的排放。实际上,两个锅炉天天同时开,排放翻倍。
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每天就在大家身边发生。可惜污染排放总量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总量了。
去年很多省都自己调查了,那么多的项目没通过环评审批,污染物总量没被统计,咋办?
不管以后咋办,人家可是天天在排放啊,这可是真正的、不可忽略的排放啊!
原因六:煤炭含硫率造假。
好的煤炭,一要热值高,二要含硫率低于0.7%。
不过这种好煤价格不低,如果一个巨无霸企业一天用上万吨煤,一吨便宜几十元,那可是几十万啊。
于是热值高是必须的,含硫率就算了,实际用的甚至大于1%甚至更高。
可是很遗憾的是,我们的环评中可是按照低硫煤算的总量,你用了高硫煤,初始排放量就暴增了。如果偷排,不开脱硫,那简直就是惊人的巨大排放啊。
实际情况中有吗,很多很多。煤炭检测单造假。给执法人员看的煤炭是好煤,实际不用。如果监察人员采样带回去,就能过关。
大家都为了自己企业的效益,谁管环境质量的好坏啊!
有的企业脱硫剂不正常添加,举个例子,氢氧化镁脱硫法要用到氢氧化镁Mg(OH)2,这个东西和二氧化硫反应产生硫酸镁。
仔细查账务,就行了,这个企业生产了多少天,应该用多少氢氧化镁,一查就能查到。
如果账务造价,查入厂磅单。再不行查对方企业的出厂磅单。实在不行,你查次生产物——硫酸镁的产量也行啊。只要认真查,绝对有漏洞,就看你怎么查了。
你去厂里转一圈也是查,你蹲财务室三小时也是查。可惜现实中有几个,能如此尽心尽职啊!
原因七:审批后验收率低,很多要求未落实。
项目通过审批了,是否就证明这个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当然没有,纸上写的东西谁信谁傻瓜。
实际建成后,环保部门会去核准试生产(现在取消了),并组织监测和验收。
结果一测,根本不能达标,自然验收不下去了。
大家就要问了,这个比率高不高?我只能告诉大家,一般来说一个城市一年成千上万个项目审批后的验收率只有30-45%。当然不排除个别地方管理水平高,验收率高。
有些项目不验收是企业主不晓得,不懂这些流程。还有的则是验不下去啊!
麻烦的是我们统计的还是他环评的理论排放量,实际排放未统计。
翻翻这些环评,很多不可思议的审批意见,比如:
1、该项目必须使用天然气,结果这个企业门口根本没有燃气管道,无法落实;联系燃气公司,开口就是几百万。企业不愿意,先烧煤再说。
2、新设备投运,老的设备要淘汰,美其名曰“以新带老”。结果这个产品销路好,企业舍不得拆除老设备。我们的统计中早就删除了老设备的总量,人家还是天天排污。
3、项目投运企业边上的老百姓要拆迁。几百户啊,谁出这拆迁费?结果是企业天天排污,老百姓天天吃灰。
4、脱硫要求人家95%,脱硫设备有问题,测来测去才60%。自然没人敢签字验收。-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