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1-05 | 来源: 金融PR男微信号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雾霾 | 字体: 小 中 大
5、VOC要求尾气治理用活性炭吸附装置,一开始效果很好(崭新的活性炭啊)。验收完了那个活性炭一年也不换,早就没有吸附废气的作用了,所有废气只能排放到大气中了。
6、要求企业的化工残渣送到专业企业处置。结果这个企业居然把化工残渣扔在锅炉的煤炭里,那些残渣好多没分解就挥发到大气中去了。
7、要求企业烘干产品用烘干设备,并废气处理。结果这个企业居然就在厂里晒晒,用阳光烘干,自然废气全跑到大气中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告诉大家,即使严格审批过的项目也是一大堆问题。可惜我们的统计数据还是盯着环评那些漂亮的总量数据,实际的真实排放早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
每年看到环保部来我省考核总量,为了一点点总量算来算去。我站在边上,心中总是想,你们天天算计这些纸面上的数据有什么用啊!人家一晚的偷排就把一个城市的总量削减全部干掉了。缘木求鱼徒劳无益啊!
总量考核制度夸张到了何种地步,告诉你们不可思议的数据,很多企业的排放总量是按公斤计算的,因为根本没有1吨的排放量给企业。
有的企业一年才0.03吨二氧化硫总量,一天不到100克。一个小时只可以排放几克。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严苛的审批制度,夸张的总量考核,早就超越了真实的需求。结果就是很多企业根本不符合要求。你批我一天100克二氧化硫排放量,我排我的。验收时符合,验收完了,早就没人再去考核了。
还是那句话,文件、数据可以假,老实巴交的老天爷不会作假,你排放多少,老天爷就给我们多少脸色。
其实啊,老天爷是最公平、最实在、最厚道的了。
现实中,很多企业效益很好,不缺这点钱,照样偷排,因为别人都在夜间偷排,潜规则如此。很多外企刚来还不错,过了几年居然有不少企业也学会了这招,叹息!
原因八:环评编制质量问题。
很多人听说过环评,但不了解咋回事,听我慢慢说来。
如果王老板要生产一个产品,先要去走立项,立项好了就得各个部门跑了。
比如国土局批土地。比如规划局,盖车间得规划同意。比如消防、安检等等,一大堆。
这里面有个重要的手续,就是环保审批。
环保审批先要请环评单位做个环评,复杂的做报告书,一般的做报告表,费用几千到几十万不等,甚至超过100万。
其实还有一种环评,叫登记表,是企业自己填写的,不花钱的。可是实际中能享受此待遇的却不多,企业也不懂,还是花钱去做了报告表。
这个钱是王老板给环评单位的,王老板精明,他挑了个好说话的环评单位。
这个环评单位拿人钱财,自然要替人消灾。环评描述时会想法设法,既要看上去合理,又要保证王老板的项目通过审批。
这里面太复杂了,不细说了(光这个里面的东西能写十本书)。
反正就是根据审批的条件一条条套,死的也得说成活的,长的得说成短的。
很多东西估计只能在理论世界存在,现实根本做不到,居然也写进去了。
环评最后总会来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本项目可行。
最后环评审批部门一看,处理效率很好,不错;总量居然这么低,不错。盖个公章,发个批文,这个项目就通过了。
可是遗憾的是,这个环评的结论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啊。
糟糕的是,我的大气理论排放数据就是来源于这本环评。
说到这儿,大家就要问了,这个环评谁写的。
假设这个环评单位总部在北京,名气很大,中华最牛环境保护技术公司。
中华最牛环境保护技术公司老总在黄河市有个大学同学李小二,想借证。
于是李小二在黄河市租了个二手房,请了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这两个大学生啥经验也没有,只能网上东抄一段,西抄一段。
写完了,让中华最牛环境保护技术公司盖个章(费用不低哦),就拿去报批了。
专家评审,自然一堆问题,改来改去、磨来磨去,最后大家都头疼了,算了吧,通过。
于是我们所有的管理依据全是根据这份漏洞百出的环评,又怎么具备实际操作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