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1-05 | 来源: 中华儿女报刊社微信号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第九次全国作代会上,忽培元(右一)与作家鲁光、曾振南合影
创作热情源于赤子之心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与会人员全体起立,高声唱响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的。在忽培元看来,雄壮响亮的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背景音乐,他讲道:“国歌本身就是文学作品,是在抗日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建国后有人建议改掉这句歌词,毛主席没有同意,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不改变它。因为在不同时期,随着进步和发展,民族面对不同挑战和危机,这句歌词对我们的民族有不断的唤醒和提醒作用,所以今天习总书记讲话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一脉相承,当时的革命文艺和现在的社会主义文艺功能是一样的。”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许多专业作家都放弃了阵地,为了利益随波逐流。一个官员为什么写作?还能在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和创作方向?忽培元以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把自己经历过的感情和生活记录下来,不为单纯的情感宣泄和表达的需要,而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长在六七十年代,脑子里装的都是对社会对集体的奉献,无论是工作还是写作都不会把自己的诉求放大。不是自己的思想境界多崇高,而是当时的客观环境造就了我们这一代这样的情怀,这样的责任感。”20多年前,忽培元在一篇自序中写道:“苦恋文学,如同挚爱哺育过我的陕北土炕和米酒,那情分真正是与日俱增……”忽培元的生命之根、情感之根、思想之根、文学之根都始终深扎在延安,深扎在陕北这一块鲜血浸泡过的红色土地上。延安的土窑洞诞生、承载、哺育着他的文学之梦。“我之所以坚持写作,就像一个陕北拦羊放牛的老汉,一出山就要开口吼喊信天游,就像一位吃苦耐劳的陕北老大娘,一生都舍不下手中剪窗花的剪刀。对于他们而言,歌唱生活与创造美好,那是与生俱来的喜好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冲动。生活的美酒酿在心中,一张口一抬手,就要发散出绵绵醇香。我们陕北乡间,随处都有这样的民间艺人。在陕北浑圆的黄土山峁上,远远地看得见生长着一棵树,那是可供农民纳凉歇晌的杜犁树。它抗旱耐寒,根深叶茂,木质坚硬,春华秋实。特别是经历了秋冬冰霜以后,满树的叶子都会变红,本来又苦又涩的果实也变得像蜜糖一样甜美了。努力使自己成为陕北高原上一棵经霜的杜梨树,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很希望自己能以文学的形式,在人生的秋冬季节,为养育了自己的苍天厚土奉献出一点火红一掬甜蜜。”当下,勤恳的忽培元在认真履行国务院参事职责的同时,仍然每天坚持业余文学创作。据说他正在完成一部反应新中国石油开发历史的大部头小说——《东方神曲》。-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