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2-07 | 来源: 今日新闻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毛泽东 | 字体: 小 中 大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国家领导人爱看书者不胜枚举。而他们的执政方式和政治智慧,与他们看书的种类和方向,读书的方式和习惯密不可分。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每一个人都是爱书之人(图源:Reuters/VCG)
毛泽东:看不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毛泽东从少年时期便开始博览群书,他把各种有益的书籍都视为珍宝,须臾不肯离开,真正做到了嗜书如命,以书为伴,生命不息,读书不止。毛泽东关于读书的言论有很多,例如:“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书看报,每天都不能少!”“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
毛泽东曾号召阅读三部中国小说。1938年10月,党的六中全会休息时,毛泽东对贺龙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1973年12月,毛泽东召集军队一些高级将领谈话,再次谈到了《红楼梦》,他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
《资治通鉴》也是毛泽东的床头书之一,毛读了十七遍,得出 “秀才说得多,做得少,以及谁也看不起谁的通病”。
毛泽东读书很偏深,除了常用的马列经典和文史哲方面有代表性的着述外,还有兴趣读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流传不广的书,并注意其中一些细琐的观点。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辑和整理毛泽东的着作和谈话时,对一些引文做注释,需要查很多书,有的就很难查到出处。
例如,编《毛泽东文艺论集》时,对毛泽东提到徐志摩说“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这句话,就没有查到原始出处。毛泽东经常讲拿破仑说过一支笔可以抵得上三千毛瑟兵,还写进了给丁玲的诗:“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问了许多专家,都没有弄清楚出处。
1972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乘飞机外逃,有关人员问毛泽东怎么办,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句话肯定是一个俗语,但这个俗语出自哪里,一直找不到。近年才知道,出自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张南庄的人写的一本讲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说,叫《何典》。毛泽东最晚是在1941年就读了《何典》,那时他曾托人为远在莫斯科的两个儿子从中国带去一些书,其中就有《何典》。毛泽东晚年在一次会议上讲过:“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是说吃药只能医那些不会死的病,注定要死的病,药是治不了的。他用这句话比喻像花岗岩一样的人,怎么做思想工作都是做不通的,这句话也是来自《何典》。
1976年,毛泽东病危。他的图书室管理员徐中远撰文回忆说,从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仍坚持看文件、看书。他最后阅读的一部书是《容斋随笔》。
尼克松评周恩来:散发古典气息文化
周恩来出身于书香门第。牙牙学语不久,嗣母陈氏就超前地教他认字了。1946年9月,周恩来接受美国着名专栏作家沃尔特?李勃曼采访时说:“我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他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1959年4月29日,他发表《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的讲话,强调“我们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历史遗产贡献出来”。1971年4月20日,接见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领导小组成员时指出:要多出历史书,“不讲历史、割断历史怎么行呢?中国人不讲中国历史总差点劲”。-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