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3-17 | 來源: 歐洲時報內參微信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眾所周知,鏡頭總青睞年輕靚麗的面龐,年長女演員自然如涸轍之魚,長期接不到拍攝項目,最多只能在小劇場中表演。法國女演員皮法海蒂(Catherine Piffaretti)就透露,“剛滿50歲的第壹個星期,我就收到了助聽器和更年期藥物的廣告邀約 […] 壹過伍拾,工作邀約就急劇減少,我們這個年紀的女演員,只能再等拾伍年去演祖母了“。
無戲可演的“老女人”
近日,高水准“互撕”大戲《宿敵》已開播。第壹季講述的,是兩位傳奇女演員貝蒂?戴維斯和瓊?克勞馥之間的較量。更確切地說,本劇描繪了兩位上了年紀的女人在好萊塢的掙扎,以及青春不再的苦悶。
劇情並不新奇:眾所周知,鏡頭總青睞年輕靚麗的面龐,年長女演員自然如涸轍之魚,長期接不到拍攝項目,最多只能在小劇場中表演。由此,互斗數拾年、對演戲仍抱有激情和雄心的貝蒂和瓊,在年近伍拾時不得不合作拍攝了電影《蘭閨驚變》。
這部劇毫不留情地將壹個殘酷問題擺上台面:誰想看老女人演戲?
“說你老你就老”
年齡是女演員避不開的緊箍咒。法國女演員皮法海蒂(Catherine Piffaretti)就透露,“剛滿50歲的第壹個星期,我就收到了助聽器和更年期藥物的廣告邀約 […] 壹過伍拾,工作邀約就急劇減少,我們這個年紀的女演員,只能再等拾伍年去演祖母了“。
法國女演員皮法海蒂
廣告商的反應,不過是社會共識中的壹環。不過,美國文化批評家瑪格麗特?古麗特就試圖證明,隱藏在共識中的“衰老”概念,其實是社會的陰謀:所謂的以“中年危機”為開端的人體衰老,在生物學上並不存在。說白了,社會是想讓中年人給年輕勞動力讓路。
先不論這個理論是否站得住腳,至少在“文化衰老”的現象是有男女之分的。實際上,無戲可演的困境與男演員似乎關系不大——他們在各年齡段皆可保持高產,且刻畫的角色似乎愈加豐富。那麼,“衰老”浪潮中首先受到沖擊的,當然是曾嬌艷動人、如今韶華不再的女演員們啦。
今年婦女節,法國演員聯合會就表達了反對意見:“如今,法國半數成年女性已年過伍拾。但在熒幕中,她們卻不存在“。社會學家博迪(Mélissa Petit)也不無擔憂地佐證,“50歲這個年齡段女演員缺席的事實,不僅使同齡女性失去了參照物,也讓年輕女性錯失了啟發心靈的人生榜樣“。
在中國社會,同樣也不缺對女性年齡的滿滿惡意。你可以在報道中看到,生於1988年、刺殺金正男的越南女子被冠以“中年女子”稱號, 引起網上壹片哀歎。你也可以看到,以壹曲《叁拾歲的女人》成為話題熱點的歌手趙雷,因 “母親34歲老來得子”的報道,再次引起轟動。更不用提,最近剛上微博熱搜的“92年生人已邁入中年”新聞。
網友因報道中的“母親34歲老來得子”說法,吃驚不小。
“凍齡”女星“戴著腳鐐跳舞”
加速折舊也好,“34歲老來得子”也好,這個“衰老共識”與社會發展、女性自身狀況好像沒多大關系。也就是說,在購買力、生產力今非昔比的消費社會中,人們對待年齡的態度,卻沒啥進步。
更糟糕的是,除了對容貌的苛刻要求,熒幕能為女演員提供的角色,也有著百般限制。編劇對於女性角色的定位,似乎都已固化、類型化:不是年邁的母親,就是無邪的少女。並且她們所起的作用,“陪襯”贰字即可概括。仿佛上了年紀後,女演員就該端正態度,老老實實地演壹個沒啥內心戲的丈母娘。熒幕中的女性與女性本身,距離有多遠?她們提供的“產品”,真的對觀眾有益嗎?
面對乏善可陳的角色選擇,各個年齡段女星都得接受現實,削足適履般地改造面龐,以適應消費市場:既然認可了自己的商品屬性,就得尊重市場規律,以“值不值錢”的角度來修繕自己。畢竟,價值高低,不都是觀眾說了算。
群眾喜聞樂見的八卦媒體號也喜以嘲諷語氣,挖苦那些下血本抓住青春的中年女星。“高齡”女星的素顏抓拍不就是壹大看點?狗仔的配圖報道難道不能讓讀者得意洋洋地總結道:“嘖嘖嘖,甭管多有錢、多大牌女明星,砸了那麼多錢,卸了妝還不是老態畢現”。
只看年輕美女,這樣對我們真的好嗎?
或許有人要問,那些專演傻白甜角色的女演員被更年輕的競爭對手替代,還不是“活該”?這些無腦角色的功用,不就在於讓人們既放松又能養眼?在小編看來,這些畫面鮮亮、情節狗血的劇集,讓女演員和女觀眾都受害不小。
千篇壹律傻白甜角色對女演員的摧殘不容小覷,哪怕它能使之名利雙收。具體來說,如果演員真正在意的,不是演藝本身,而是人們是否談論和贊美她,那麼她難免受空虛和貪婪驅動,主動放棄自我。且不說,她的情緒易隨他人眉高眼低而波動,這壹有缺陷的“免疫系統”,必然不利於抵抗人生的順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時不時會有演員忍不住陷入“我是誰,我是否有價值”的魔障,“放飛自我”地做出不合商業邏輯的行為。只是,抖落被物化的偶像外衣後,往後這出戲如何唱下去?
近日,“傻白甜”角色專業戶之壹的女演員鄭爽,因借微博小號“放飛自我”,頻上熱搜榜。
讓“老女人”來拯救幹涸的心靈
如果理智冷靜的你癟癟嘴,表示俊男美女純屬消遣,壹點也不牽扯到現實生活,那幺小編表示恭喜。只是,可能有更多人無法如此清楚了當地分清界限,被熒幕不知不覺地印染心靈:接受偶像人設的粉絲們,難道不是無意中將年輕的偶像視作玩偶,以投射自身幻夢?到底是愛,還是無情?
小編無意兜售 “年長女人更勝壹籌”的觀點,也承認閱歷未必與年齡成正比。只不過,在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中,只當年歲漸長時,才更能真切體會經年累月中不斷流逝、卻時而迸發的生命力。劇中的中年女子,也許可以刺激觀眾看得更遠些,勾勒未來的圖景。
《傲骨賢妻》及其衍生劇《傲骨之戰》
成功刻畫了性格各異、神采飛揚的“老女人們”。
我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與自己、與周圍人的關系是怎樣的?如果我們在霧霾中失去了對生活的認知,或許有血有肉的“老女人”角色代表的中年況味可以提供壹些啟發,緩解女人們面對衰老時的焦灼感。雖說不執迷於眼之所見,實在是有違本能,但不妨壹試。-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