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3-17 | 來源: 歐洲時報內參微信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今年婦女節,法國演員聯合會就表達了反對意見:“如今,法國半數成年女性已年過伍拾。但在熒幕中,她們卻不存在“。社會學家博迪(Mélissa Petit)也不無擔憂地佐證,“50歲這個年齡段女演員缺席的事實,不僅使同齡女性失去了參照物,也讓年輕女性錯失了啟發心靈的人生榜樣“。
在中國社會,同樣也不缺對女性年齡的滿滿惡意。你可以在報道中看到,生於1988年、刺殺金正男的越南女子被冠以“中年女子”稱號, 引起網上壹片哀歎。你也可以看到,以壹曲《叁拾歲的女人》成為話題熱點的歌手趙雷,因 “母親34歲老來得子”的報道,再次引起轟動。更不用提,最近剛上微博熱搜的“92年生人已邁入中年”新聞。
網友因報道中的“母親34歲老來得子”說法,吃驚不小。
“凍齡”女星“戴著腳鐐跳舞”
加速折舊也好,“34歲老來得子”也好,這個“衰老共識”與社會發展、女性自身狀況好像沒多大關系。也就是說,在購買力、生產力今非昔比的消費社會中,人們對待年齡的態度,卻沒啥進步。
更糟糕的是,除了對容貌的苛刻要求,熒幕能為女演員提供的角色,也有著百般限制。編劇對於女性角色的定位,似乎都已固化、類型化:不是年邁的母親,就是無邪的少女。並且她們所起的作用,“陪襯”贰字即可概括。仿佛上了年紀後,女演員就該端正態度,老老實實地演壹個沒啥內心戲的丈母娘。熒幕中的女性與女性本身,距離有多遠?她們提供的“產品”,真的對觀眾有益嗎?
面對乏善可陳的角色選擇,各個年齡段女星都得接受現實,削足適履般地改造面龐,以適應消費市場:既然認可了自己的商品屬性,就得尊重市場規律,以“值不值錢”的角度來修繕自己。畢竟,價值高低,不都是觀眾說了算。
群眾喜聞樂見的八卦媒體號也喜以嘲諷語氣,挖苦那些下血本抓住青春的中年女星。“高齡”女星的素顏抓拍不就是壹大看點?狗仔的配圖報道難道不能讓讀者得意洋洋地總結道:“嘖嘖嘖,甭管多有錢、多大牌女明星,砸了那麼多錢,卸了妝還不是老態畢現”。
只看年輕美女,這樣對我們真的好嗎?
或許有人要問,那些專演傻白甜角色的女演員被更年輕的競爭對手替代,還不是“活該”?這些無腦角色的功用,不就在於讓人們既放松又能養眼?在小編看來,這些畫面鮮亮、情節狗血的劇集,讓女演員和女觀眾都受害不小。
千篇壹律傻白甜角色對女演員的摧殘不容小覷,哪怕它能使之名利雙收。具體來說,如果演員真正在意的,不是演藝本身,而是人們是否談論和贊美她,那麼她難免受空虛和貪婪驅動,主動放棄自我。且不說,她的情緒易隨他人眉高眼低而波動,這壹有缺陷的“免疫系統”,必然不利於抵抗人生的順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時不時會有演員忍不住陷入“我是誰,我是否有價值”的魔障,“放飛自我”地做出不合商業邏輯的行為。只是,抖落被物化的偶像外衣後,往後這出戲如何唱下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