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4-27 | 來源: 鳳凰周刊 | 有2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國航母 | 字體: 小 中 大
很可能的情況是,第贰艘航母展開設計時,遼寧艦的摸索才起步。因此,筆者認為,建造第贰艘航母的壹大重要考慮,或是著眼於鍛煉或保持工業能力,並可能是為了滿足艦載機部隊日漸增長的訓練或部署需求。
首先,航母太大、太貴,注定建造得不會太快,也極難保持訂單持續不斷。美國造“福特”級航母大約需要10年/艘,中國目前只有續建航母的記錄,是7-8年/艘。上述情況意味著培養壹個成熟的航母建造團隊需要時間太長,維持這個團隊的能力又是個大問題。
要想團隊不散,唯壹的辦法是繼續給他們活幹。但在武器裝備造價飆高的今天,這對於所有國家都非易事。從“基輔”級航母開始,直到蘇聯解體,蘇聯建造航母的船台壹直處於作業狀態。“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下水當天,後續艦“瓦良格”號的開工儀式跟著舉行,可謂惜時如金。
美國今天仍然面臨這個問題,考慮艦艇發展規劃時,美國海軍明確表示需要考慮保持工業能力,甚至在小型艦艇發展上也是如此。比如,瀕海戰斗艦的後續型號發展規劃中,海軍寧可放棄部分性能要求,也希望能保持訂單不斷線。
遼寧艦的服役(2012年)與新航母建造(2015年)只隔了不到3年,但新航母建造工作開始准備肯定早於2015年,同樣惜時如金。
其次,艦載機起降是公認的高難高危作業,艦載機飛行員必須通過大量日常訓練才能保持飛行能力。這個需求和航母固有的作業周期存在矛盾,大量訓練要求航母多出航,但航母天生是個“懶蟲”。美國航母每年只有約1/4的時間用於部署(2003年指標),如果加上訓練恢復能力這個周期,每年有1/2的時間可以出航,其他時間必須用在維護、保養、修理上。
美國海軍和其工業部門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航母使用經驗,這壹點是目前中國無法相比的,因此推測中國航母的出航時間可能在1/4到1/2之間。對於單航母海軍,這會造成很大麻煩。俄羅斯媒體也曾調侃本國的艦載機飛行員比宇航員值錢,因為全國僅有壹艘航母,受限於預算,出航次數很少。
上艦起降合格的飛行員仍然需要不間斷進行上艦飛行,才能保持飛行能力。央視對8架殲-15的報道中,副艦長提到這次訓練中“前幾批次艦載戰斗機飛行員進行了艦基起降技術恢復訓練”。可見陸上模擬時長再多,也無法替代真實的上艦作業。
為了滿足這種快速增長的需求,只能增加第贰塊航母飛行甲板。此舉將極大提高上艦操作的總時間,而且從組織訓練的角度看,新航母與舊航母技術特征壹致是很有必要的。
艦載機、甲板尚存遺憾
如果第贰艘航母仍然是量變,那麼更令人關注的問題是,何時發生質變,進而帶來戰斗力躍升?
筆者認為,談到戰力提升,首先要考慮航母本身的變化,比如安裝彈射器、甲板布局進壹步優化等等;其次要考慮艦載機的變化。
航母最重要的武器是艦載機,航母本身不變的前提下,艦載機種類的豐富或者數量的增加,都可能給航母戰斗力帶來巨大改觀。艦載機進步的幾個可視的標志,首先機隊是否滿員,其次功能是否齊全。滿員才能發揮全力,齊全才不容易被對手抓住破綻。
先看機隊數量。從官方公布的遼寧艦及相關載機照片看,目前上艦的艦載機種類主要有4種。固定翼艦載殲擊機,型號為殲-15,這是航母主要的防空和攻擊作戰力量;數量很少的預警直升機,是航母重要的態勢感知工具;反潛直升機,與預警直升機采用相同機體,數量很少,這是航母戰斗群唯壹的空中反潛平台;搜救直升機,型號為直-9系列,這是中國海軍壹款成熟的中小型艦載直升機型號,它的任務是輔助性的,但不可或缺。
主要載機的種類和數量決定了機庫的容量,故無論遼寧艦還是第贰艘航母,其載機能力都與“庫茲涅佐夫”號差不多。按《簡氏作戰艦艇年鑒》說法,“庫茲涅佐夫”號載機情況為殲擊機18架、教練機4架、預警直升機2架、反潛及多用途直升機15架。這種構成在俄羅斯備受詬病,首先預警直升機完全不夠用,不可能維持不間斷預警能力,其次殲擊機和反潛機數量互相影響,導致反潛和防空能力都不足。
即便如此對比,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不足,殲擊機數量相差不多,但遲遲未見教練機上艦,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無論美國還是蘇/俄,均為航母配備了專用教練機,而殲-15目前只有單座機型,無法作為教練機使用。
預警直升機數量不需要太多,但必須能保證壹定時間裡不間斷作業,否則航母就會變成間歇性睜眼瞎。反潛直升機數量相差可能是最多的。不少和中國存有領海爭端的國家,在努力發展常規潛艇,中國航母此外還要面臨來自核潛艇的更大威脅。航母不是“宅男”,必須要遠航,遠航必須要有能力對抗這些來自水下的威脅。美國和俄羅斯航母都用反潛直升機作為海上編隊主要的反潛工具,反潛直升機不夠用就會讓航母失去遠航最起碼的本錢。中國的反潛和預警直升機機體都大於“庫茲涅佐夫”號的同類型號,這會進壹步影響航母的搭載數量。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