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4-27 | 來源: 鳳凰周刊 | 有2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國航母 | 字體: 小 中 大
再看載機功能。預警直升機無法提供足夠長的留空時間、足夠遠的視野、足夠長的前出距離,也無法提供充分的指揮功能,充其量只是具架設較高的雷達。戰斗力強勁的航母必須配備固定翼預警機,這是目前中國航母艦載機最需要提升的短板。其他如專用電子戰機也是非常重要的艦載機品種,目前各國航母中,僅美國海軍配有專用電子戰機E/A-18G,這種飛機是目前艦載機中唯壹真正有能力對抗隱身戰斗機的機型,中國也需要在這種飛機上投入足夠的重視。
種種遺憾並不可怕,恰相反,它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即便只解決數量不足問題,也足以讓航母取得戰斗力的顯著提升。
但要進壹步提升作戰能力,則不光借重艦載機求變,還必須依賴航母變身。因為滑躍甲板無法解決固定翼預警機和反潛機的起飛問題,也無助於殲擊機性能的充分發揮,即便能解決,也會給甲板作業效率帶來難以承受的負面影響。要解決這個難題,必須上彈射器----無論是蒸汽彈射器還是電磁彈射器。(ID:phoenixweekly)
人員和經驗更寶貴
航母是人類歷史上最復雜、最龐大的武器,它的發展注定是循序漸進的,質變往往需要量變的積累。對照蘇聯航母發展的經歷,可以更清楚了解這壹點。1985年,蘇聯第壹艘具有全通甲板特征的載機艦“庫茲涅佐夫”號下水,終於讓蘇聯的高性能艦載機(固定翼)有了活動舞台,航母有了執行高水平防空和進攻的本錢。這塊裡程碑之後,又經歷壹艘同型艦遼寧艦,蘇聯海軍才跨邁上新的台階,便是代表蘇聯航母最高水平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此時,距蘇聯第壹艘直通甲板載機艦“基輔”號開工整整18年(工期為1970至1988年)。
蘇聯航母質變的背後,是蘇聯艦艇設計和造船工業長期實踐積累下來的技術和能力。對中國而言,海軍乃至全軍裝備快速發展僅僅是近10年的事,追求畢其功於壹役並不現實。無論如何,新航母的設計和建造實踐會為中國的航母設計和建造工作積累寶貴的經驗,並維持更加寶貴的設計建造人員隊伍。這壹切,都是供下壹步跨躍時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