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5-14 | 來源: 搜狐文史 | 有2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但在那個群情激憤的特殊環境下,湯恩伯做的這點“善舉”,很快就被淹沒在了如潮的討伐聲中。
(圖:湯恩伯與美國記者白修德)
矛盾越積越多,終於在1944年爆發了。那年4月,日軍發動“壹號作戰”,第壹戰區首當其沖,時任第壹戰區副司令的湯恩伯,卻自亂陣腳,還沒等跟日軍交戰,就下令撤退。
撤退的途中,各地的老百姓忍無可忍,自發起來堵截國軍,甚至繳了他們的械,自己去打鬼子。
出現這樣的事,實在是太沒面子了!
蔣介石更是雷霆震怒,當場下令將湯恩伯撤職查辦。從此,湯恩伯這個位高權重的“中原王”,再也抬不起頭了。
抗戰結束後,湯恩伯雖然也屢受重用,擔任過第壹兵團司令、京滬衛戍區總司令、陸軍副總司令等要職,但他的心氣已經沒了,再也無法重現抗戰初期的英勇。
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張靈甫被擊斃後,蔣介石大怒,把張靈甫的上司湯恩伯叫去,當著眾人的面,狠狠地打了他壹頓,滿臉流血。
這個故事的真假暫且不論,但此時的湯恩伯,確實是沒有絲毫英雄氣了。
再來說說他的賣師求榮。
解放戰爭後期,陳儀見大勢已去,再加上跟蔣介石的宿怨,就鼓動湯恩伯壹起投共。但湯恩伯深受蔣介石信任,不可能背叛蔣介石,就暗中把陳儀的想法告知了老蔣,希望能用自己的坦誠,來保住陳儀的壹條命。
但蔣介石對這種事向來很敏感,立即將陳儀打入了大牢,聽候問斬。
湯恩伯也慌了,趕緊去找蔣介石求情,但蔣介石連面都不見。湯恩伯又去求了很多人,但因這件事觸及到了老蔣的底線,沒有人能說服他。
陳儀被殺後,湯恩伯自覺有愧,就在家裡給恩師設了靈堂,早晚焚香祭奠。
1954年,湯恩伯去日本做手術,最終醫治無效,與世長辭,終年54歲。
據說,湯恩伯死時非常痛苦,在手術台上拼命掙扎,沒有人能按得住。
湯恩伯去世壹個月後,蔣介石在壹次會議上說了這樣壹段話:
“湯同志之死距離他指揮上海保衛戰的時候,只有伍年光景。這伍年時間,還不到2000天,照我個人看法,假使湯同志當時能夠在他指揮上海保衛戰最後壹個決戰階段,犧牲殉國的話,那對他個人將是如何地悲壯,對革命歷史將是如何地光耀!我想他彌留的時候,回憶前塵,內心之感慨、懊悔和抱恨終天的心情,壹定是非常難過,所以是值得我們檢討痛惜和警惕的。”
看來,老蔣對他沒有“殉國”很有意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