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5-16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人民币 | 字体: 小 中 大
现时符合资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包括QFII、RQFII、主权基金、境外央行等通过委托具有银行间市场结算资格的代理人参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现时共有47家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代理人的名单中,部份在香港也有网点。“债券通” 中的境外个人投资者可以在对应的香港网点开设账户,通过在国内的代理人进行交易、结算。因此,从北向交易的角度考虑,技术层面并不复杂。但与交易所交易部份相同,监管层需要考虑境内对个人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债市的要求是否适用于“债券通”投资者。
香港的场外债券交易结算机构为香港金管局中央结算系统(CMU)。如“债券通”开放至让境内资金进入香港的债券市场(即南向交易),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案。即境内投资者透过CMU的会员机构在境内的网点开立账户,通过在香港的对应机构处理交易和交收。根据香港金管局,现有CMU会员机构约200家,但并非所有CMU的会员机构都在国内设有网点,因此,如“债券通”包括南向交易,只有部份参与CMU会员机构能够参与“债券通”场外交易部份。
风险对冲工具的配合
“债券通”的推出,对国内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均有重大意义。但宏观发展对计划的短期成效将会构成影响,包括企业违约情况、人民币的前景等,都是国际资金投入境内债券市场的考虑因素。因此,除了二级市场的交易平台外,对冲风险的工具也同样重要。
(一) 信用风险
2016年9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重启了国内信用风险对冲工具发展的大门,第一批的信用违约互换已于2016年11月完成。但相对国际的情况,国内信用风险对冲工具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前境内企业违约宗数上升但缺乏对冲工具下,或会影响“债券通”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二) 利率风险
与信用债不同,离岸市场中已发展出一些可对冲利率债风险的工具。港交所今年4月推出了5年期中国财政部国债期货,是全球首只让投资者在离岸市场对冲在岸利率风险的产品。对冲利率风险工具的推出,配合 “债券通”,将可助力国债被纳入重要的全球债券指数。
(三)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方面,目前离岸市场已经有对人民币汇率风险对冲的工具,如港交所的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但都是以离岸人民币(CNH)为交易基础。由于在岸人民币(CNY)与离岸人民币(CNH)的定价及走势均有所不同,参与境内债券买卖的离岸投资者并不能有效对冲汇率风险。要应对这问题,需要开放境内外汇市场让“债券通”的参与者进入。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较早前公布了容许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在境内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以管理由债券投资所产生的外汇风险。开放的业务包括: 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如这开放政策能覆盖至 “债券通”的 参与者,将能提升“债券通”的吸引力。
展望
作为境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债券通”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根据前文的分析,“债券通”中北向和南向交易所涉及的技术困难都不大。但考虑到风险管理,预料初期会先开通北向交易,即先让境外资金进入境内债券市场。在当前人民币汇率仍承受一定贬值压力,以及资金外流压力持续下,这单向操作的安排在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也避免加大资金外流的忧虑。同时,预期“债券通” 也会如“沪港通”和“深港通”般,采取额度管理,以确保平稳运行。
在债券币种方面,“债券通”初期将以人民币债券为主,这可满足在人民币国际化下,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但当计划运行畅顺以后,可考虑把在香港交易的其他币种债券加入,如美元、欧元、港元。现时香港金管局的中央结算系统可支持人民币、美元、欧元的交收,因此,境内投资者通过香港的场外债券平台,便可投资全球市场的各类债券。这将扩大境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并进一步完善资产配资需求,分散投资风险。
除了二级市场外,未来也可考虑把国内和香港的一级发行市场互联互通,包括股票和债券的一级发行都可研究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的框架进行。这可大大加强两地一级市场的投资者基础,也直接地服务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与国内鼓励直接融资的政策也是一致的。
总结
从技术层面的分析,“债券通”的推行并没有太大障碍。我们认为,适时推出 “债券通” 对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双向流动机制、资本市场及人民币国际化,都有重大意义。对国内资本帐而言,“债券通”的开展也会推动国内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包括上文提及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外汇市场等。对香港而言,与国内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也进一步突出了香港与国内的连结、以及作为主要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特殊地位。投资产品的扩容,也将有利各类衍生品的发展。总结而言,“债券通”对国内和香港资本市场而言,是一个互利互惠的措施。(作者程实为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涂振声为工银国际研究部副主管,李月和曲鸿为工银国际研究部固定收益分析师。本文系工银国际研究部报告,经授权刊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