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6-23 | 來源: 貓眼看人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毛澤東 | 字體: 小 中 大
1967年:毛澤東、周恩來接見紅衛兵(毛、周之間,稍靠後的位置為汪東興)
1.寧都會議
寧都會議前,1931年12月,周從上海來到瑞金,取代毛的蘇區中央局書記壹職。最初這壹職務就是周擔任的,但由於周不在江西,而由毛代理。1932年10月,在寧都會議上,任弼時、項英等免去了毛的紅軍總政委壹職,由周接替。同壹個月,周任命自己派系的劉伯承為總參謀長。周派的另壹成員陳毅,之前噎是江西軍區總指揮,1933年兼任西方軍總指揮。寧都會議後,毛的軍事指揮權先被朱德和周取代,後又被博古和李德接替。
2.遵義會議
1934年,長征開始後,紅壹方面軍主要由林彪和彭德懷的部隊組成,兩人是毛在軍隊中的支柱。周派的劉伯承仍為參謀長,陳毅則被留在了江西。1935年,遵義會議,毛成為軍隊的實際指揮者,周保留名義上的指揮權。
經過毛兒蓋時,周重病,昏迷不醒,毛自行宣布接替周的軍事指揮權。之後,周病愈,也沒有提出反對。
3.長江局
1938年,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周和王明在武漢主持長江局,堅持“壹切經過統壹戰線”,與蔣合作。後來,周在整風運動中作了檢討,“壹直考慮到我是否也如王明,敵我不分,這才使我猛醒”。
4.新肆軍
1941年,皖南事變後,陳毅任新肆軍軍長。自從在歐洲結識周之後,陳毅壹直都是周派的重要成員,於是毛又派了劉少奇任政委,鄧子恢任政治部主任。劉少奇是毛培養的接班人,鄧子恢是毛在江西的嫡系。劉少奇後又兼任華中局書記,不僅是陳毅的上級,也取代了周的南方局的地位。
1942年,劉少奇回延安,饒漱石接替任政委,華中局書記,直到1949年後任華東局書記。
5.整風運動
1942年,整風運動,周作為“經驗主義”的代表受到批判。周檢討,“我連續犯了罪過”,“中心關鍵在於反毛”,“寧都篡軍為最高峰”。為此,共產國際的季米特洛夫專程向延安發信,表示不應當使周孤立於黨,毛復電季米特洛夫,表示其與周關系非常好,並無矛盾。
6.高饒事件
先是1952年的“伍馬進京”,高崗、饒漱石、鄧子恢、贰野政委、西北局書記伍人到中央任職,分別為副總理等職務。這麼做有兩個原因,壹是1949年後,形勢發生轉變,國務院的權力大增,因此毛讓伍人分周的權,贰是為下壹步倒周作准備,可以說是先守後攻。
7.反冒進
在之前的失敗後,毛意識到,要倒周,先要翦除周在軍中的羽翼。劉伯承,擔任軍事學院院長,各級軍官都做過他的學生,儼然是新的“校長”,因此展開對他的批判。《李作鵬回憶錄》提到,彭德懷先前說,蘇聯是軍事強國,不學蘇聯學誰?後來為了批判劉伯承,又說軍事上學習蘇聯是教條主義。
8.文革
文革時期,毛利用紅衛兵打倒了劉少奇。1967年,江青讓紅衛兵包圍了周的住處,先不急著沖進去,觀察各界的反應。如果沒人來救周,就沖進去,象揪斗劉少奇那樣揪斗周。後來,估計是陳毅,帶人把周救了出來。周對斯諾說,“我的壹個朋友,把我救了出來”。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