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7-07-24 | 来源: 纽约时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优步 | 字体: 小 中 大
北京时间6月22日,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家酒店包间内,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度过了他作为Uber CEO的最后几个小时。
卡兰尼克原本是去芝加哥为Uber面试高管候选人,但是却遇到了意外来访的投资者。Uber 大股东之一、硅谷风投公司Benchmark的两位合伙人马特·科勒和彼得·芬顿飞赴芝加哥,把一封由五家大股东签署的联名信当面交给了卡兰尼克。Uber大股东在信中对卡兰尼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在周二结束前辞职。
就在周二临近结束时,在经过了几个小时的争论和争吵后,卡兰尼克同意辞去Uber CEO一职。
今年2月,Uber前工程师苏珊·福勒公开发表博文,详细介绍了她在Uber遭遇的性骚扰历史。这让Uber一下陷入危机,其它投诉和调查也一拥而入。
然而性骚扰事件很可能只是一个契机,背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那么简单。
“性骚扰”是一把猎枪
围绕Uber 的丑闻一直不绝于耳,但尽管如此,Uber在全球各个市场依然高歌猛进,市场占有率依然在提升。
2月份Uber前工程师苏珊·福勒爆出她在Uber遭遇的性骚扰,随后,Uber的更多丑闻被扒了出来:3月1日,彭博社放出了卡兰尼克与专车司机口角并爆粗口的视频;6月,一篇报道中声称卡兰尼克曾在员工内部邮件中公开谈论性行为。紧接着,卡兰尼克前女友加比·霍尔茨瓦又向《赫芬顿邮报》爆料了Uber高管集体去KTV召唤陪酒女郎的事件。最后卡兰尼克在投资人的压力下被迫辞职,成为了被“性骚扰”事件发酵下的牺牲品。
最蹊跷的是,在卡兰尼克辞职后,关于Uber的丑闻好像就立马平息了,好像那个媒体眼中的那个有伦理问题的Uber就立马成了道德模范。当然我们并没有阴谋论的意思,但媒体的确成功把火烧到卡兰尼克本人。
值得指出的,卡兰尼克并不是“性骚扰”事件的第一个牺牲品,卡兰尼克也用“性别歧视”这把猎枪干掉Uber的一位董事。
来自TPG资本的大卫·邦德曼(David Bonderman)在董事会议上与卡兰尼克冲突不断,因为他感觉卡兰尼克拖慢了自己为Uber寻找关键高管的步伐,包括COO、CFO。
TPG资本的大卫·邦德曼(David Bonderman)
而卡兰尼克迫于投资人压力在北京时间6月14日宣布休假后,随即打电话要求邦德曼为其在Uber员工大会上发表性别歧视言论退出董事会。卡兰尼克向自己的盟友打去了电话,并发了一通短信、邮件,目的是向邦德曼施压,要求他退出Uber董事会。
几个小时后,邦德曼宣布辞去Uber董事。这次卡兰尼克扳回一局,但不知道他是否意识到危险的临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