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02-13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據RAINN最新數據,在執法部門處理的兒童性侵案件中,93%的加害者都是熟人,其中34%為家庭成員,59%為其他熟人。只有7%的加害者是陌生人。此外,兒童保護服務(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每年也處理6萬多起主要由父母及其他親屬造成的兒童性侵案。
艾琳的回憶錄。
打破沉默
艾琳在13歲時終於看清了事情的嚴重性。她11歲的妹妹突然偷偷對她說了壹句:“布萊恩好惡心。”艾琳立刻意識到,被侵犯的不止她壹個人,在沉默中,正有更多小女孩在遭遇同樣的恐懼、羞恥和痛苦。
她和妹妹壹起向父母說出了真相,父母報警後,被介紹去了當地的“兒童呼吁中心”(Children’s Advocacy Center),這是美國處理兒童性侵案的壹大主要渠道。
據美國全國兒童呼吁中心網站,這壹系統由時任阿拉巴馬州麥迪遜縣地區檢察官巴德·克萊默(Bud Cramer)於1985年創立,目前已在美國各地設立了1000多個中心,並延伸到近30個國家。這些中心在當地與執法部門、兒童保護服務、醫療及精神健康工作者合作,處理虐童事件。據美國全國兒童聯盟(National Children’s Alliance)數據,美國各地的兒童呼吁中心在2016年處理了21.6萬起兒童性侵指控。
艾琳和妹妹當時就在兒童呼吁中心接受了問詢。她介紹說,如果兒童受害者去警察局接受問詢,可能需要對不同調查員重復多次自己的遭遇,造成贰次傷害,同時也會對警察產生心理陰影。而兒童呼吁中心則有能讓孩子放松下來的玩具和游戲,也有善於與孩子打交道的專業人員。而由於警方與兒童呼吁中心直接合作,被錄下的證詞可以用來作為呈堂證供,這同樣可以避免受害者出庭當面作證,保護其隱私,再度防止其遭受贰次傷害或對法院產生心理陰影。
美國國家兒童呼吁中心。該組織供圖
艾琳回憶說,當她踏進中心時,還在為自己的遭遇恐懼而憤怒,但在講述的過程中,她的羞恥感被漸漸打消。之後,中心為艾琳和妹妹安排了互助小組,讓她們和其他遭遇類似的兒童共同接受心理治療。她們的父母也參加了專為受害者家長開設的互助小組,努力跨過難關。
兒童呼吁中心讓艾琳踏出了第壹步,但真正走出陰霾仍不容易。表哥布萊恩承認了罪行,但顧念到布萊恩還是青少年,又是家人,艾琳的父母並未對其提出刑事控告,他只是接受了心理治療,並未得到懲罰,繼續去讀了大學。而鄰居理查德則因時間久遠、缺乏證據而無法追究。
然而進入叛逆期的艾琳開始反抗父母給她安排的各種治療,壹方面怪罪自己造成了父母的痛苦,也不願多和父母及咨詢師談心。她噩夢連連,逐漸陷入抑郁,甚至在16歲時嘗試自殺,在未遂後又轉向自殘,認為和可怕的夢魘相比,身體上的疼痛“並不算什麼”。-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