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07-15 | 來源: 雜志君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姜文 | 字體: 小 中 大
邀請斯諾來燕京大學講學的,是時任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本是壹名美國傳教士,1919年擔任燕京大學校長。1934年,北平學生到南京請願示威,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對於燕京大學的學生是否應該參與南下,學生和教授之間起了爭執,學生們熱情高漲,教授則主張以學業為主。而司徒雷登說:“如果燕大學生沒有請願,那說明我辦教育幾拾年完全失敗了。”
抗戰期間,燕京大學壹位教授為躲避日本兵,駕駛校長司徒雷登的汽車逃離校園,投奔西山的法國醫生貝熙葉。車上裝著的大功率電台零件,後來通過貝熙葉轉移到了延安。“貝熙葉堪稱當時北平最著名的西醫,袁世凱的尿毒症就是他確診的。”王建偉說,孫中山、黎元洪、段祺瑞、蔡元培等許多北平上流人物都找他看過病。
法國醫生貝熙葉在北平生活了數拾年,為許多名人看病,還幫助中國抗戰。
《邪不壓正》中,位於東交民巷的法國使館多次出鏡,還為“張將軍”提供庇護。貝熙葉的法國醫院也開在東交民巷。“柒柒”事變後,抗日將領郝夢齡的家眷被貝熙葉收留在這裡。
貝熙葉在西山的宅院貝家花園與平西抗日根據地相鄰。這位60多歲的老西醫,經常騎自行車把根據地緊缺的藥品從醫院秘密送到西山,還為戰士們做手術。抗戰期間,他買了輛雪鐵龍小汽車,用於運藥。再後來,汽油成為戰略物資,汽車開不了了,他又騎自行車。2014年3月,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特意提到“冒著生命危險開辟壹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葉”。
《邪不壓正》首映式上,有位嘉賓說,將首映式選在長城腳下舉行,讓他感到“正”,因為長城象征著正氣,而電影中也有這種元素。在當年風雲際會的北平,“正”也是壹個時代主題。從長城抗戰開始,無論北平城的敵人多麼強大,正氣永遠不滅。
作者:田亮 許壹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