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09-01 | 來源: BBC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影 | 字體: 小 中 大
電影記者帕皮什(John Papish)是中國票房專家,他認為中國的不少利益沖突如果放在美國等國家,都是違法行為。
“壹個放映商也可以發行他們自己的電影,用自己的影院作為跳板。”他說。
“他們可以操縱自己影院的放映次數。通常情況下,第叁方售票app也會參與影片推廣,這樣他們便可以推銷自己投資的電影。”
因此,壹家公司,或幾家相關聯的公司,可以發行壹部電影,同時擁有影院,還可能有權售票。就連那些給電影評分的app都可能有經濟利益。
帳目造假
還有壹些影片被疑成為躲避中國限制資本外逃的有關規定。
如果不申請官方許可,中國每人每年的國際轉賬限額為5萬美元。
但據周黎明介紹,如果電影中啟用外國演員或劇組人員,便可以“造假帳”。
例如,在預算中可以說,付給壹位好萊塢演員1,000萬美元片酬,但實際上只付200萬美元。余下的800萬美元便可以放心轉移到海外。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任何中國官方審批。
“在中國,我們有非常嚴格的發票制度。”周黎明表示。
“稅務局的超級計算機可以對收據壹查再查。壹旦涉及到海外人才或海外服務供應商,這個系統就不管用了,那些錢就可以被合法轉移到海外。”
周黎明認為,當局必須對此采取行動,尋找解決漏洞的方法。
這並不代表中國沒有誠實、可靠,且能制作高質量電影的電影人了。
低成本劇情片《我不是藥神》講述了壹群試圖走私低價抗癌藥的不幸罪犯的故事,這部電影極受歡迎,也被認為展現了中國電影業最好的壹面。
然而中國政府也知道,壹些腐壞的東西需要清理。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虛報票房加以規定,相關行為會帶來7,000美元至7.4萬美元罰款,當局還允許美國電影協會通過會計師事務所審查票房數據。
中國政府的反腐官員稱,他們正在追緝壹名著名制片人,認為該人士涉嫌欺詐,目前已逃往美國。
然而,似乎仍然沒有什麼措施用來打破中國電影制作過程中的既得利益,因此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只要有錢可賺,不管有多少真實觀眾,未來還會繼續出現低質量電影。-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