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10-18 | 來源: 自由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埃博拉病毒 | 字體: 小 中 大
研究團隊以低溫電子顯微鏡觀察伊波拉病毒的生物體分子結構,未來將可應用於解藥制造與治療。(資料圖法新社)
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研究團隊,以低溫電子顯微鏡觀察伊波拉病毒的生物體分子結構,此研究昨(17)日刊登於世界重量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未來將可應用於解藥制造與治療。
研究員之壹杉田征彥表示:「若未來能成功制造復制品,病毒也無法增生引起疾病,解開構造將能成為國際性的數據,並以此開發解藥。」(杉田征彥提供)
綜合日媒報導,伊波拉病毒是壹種於非洲流行的絲狀病毒,個案致死率達50%,藉由體液與傷口感染,可在幹燥的物體表面存活數小時,若環境潮濕則能活上數天。2013年底至今西非約有1萬1千人死於伊波拉病毒,今年病毒已擴散至中非。
而研究團隊使用安全的RNA來制造與伊波拉病毒相同構造的復制體,並將復制體放入活體內,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來觀察其螺旋形結構,了解載有遺傳資訊的RNA的細部結構,以及如何與核蛋白連結。此重大發現刊登於世界重量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未來將可應用於解藥制造與治療。
研究員之壹杉田征彥表示:「若未來能成功制造復制品,病毒也無法增生引起疾病,解開構造將能成為國際性的數據,並以此開發解藥。」
低溫電子顯微鏡在近年技術出現重大突破,2017諾貝爾化學獎得獎人是瑞士的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美國的喬基姆.法蘭克(Joachim Frank)及英國的理查.韓德森(Richard Henderson)3位學者,他們的低溫電子顯微鏡革命,使觀測高解析度生物分子結構成為可能。-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