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10-30 | 来源: 文汇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金庸 | 字体: 小 中 大
搜书、藏书同样是花钱的营生。查文清老先生当年的藏书和搜集的诗稿,价值超过万两白银也不足为奇,要知道,清代因“永不加赋”,在许多小县一年的地丁银也仅仅收取一万多两。也就是说,金庸家为了藏书、看书、刻书的开销,很有可能已经超过一个小县的全年税收。
金庸家里有多富裕
金庸的家庭为何如此有钱?这就要从海宁查家的祖上说起了。海宁查家号称“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因科举功名太盛,所以查家的经商才能反而不为人知,其实查家是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早在明中叶,查家已经取得了官营盐商的资格,明末查家的子弟已经以盐商身份进入海宁县学并参加科举,并取得不俗成绩。明末清初,查家有一支北上进入京郊宛平,并在海宁查家的帮衬之下,也涉足了长芦盐场的经营,这支宛平查氏很快也兴盛起来,成为京城中人尽皆知的大富豪。
查家经营长芦盐场数10年,养活了查家族人不下数千。此外,查家还经营当铺、商铺、丝绸,也都是一本万利的大买卖。据估计,整个海宁查氏宗族鼎盛时的年收入很有可能超过10万两白银,而整个海宁的税收收入才8万多两,北方宛平查氏的财产还得另算。因此,用来赈济族人的义田,查家经常一买就是几千亩。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主人公陈家洛的眼光,详细描写了皇帝对海宁大家族的恩宠。这种皇帝题匾、题诗,在金庸旧居中随处可见,正是查氏家族曾亲身享受过的荣耀。
“查”姓来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76年,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子爵,“食采于查邑”,便姓了“查”,在山东一带繁衍生息。五代十国时期,查氏出现了第一位名人,南唐军事将领查文徽。其弟查文徵一家迁徙到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定居,直到元末天下大乱,后人查瑜带着妻儿老小,沿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坐船躲到嘉兴。经朋友介绍,查瑜到海宁袁花镇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他欣喜地发现,袁花镇依山面水,土地肥沃,民风淳厚,跟婺源很像。更巧的是,婺源有个凤山岗,海宁有座龙山,合起来便是“龙凤呈祥”,正是吉兆。于是,查瑜举家定居这片“福地”,一边“勤恳耕作,敦睦乡里”,一边“以儒为业,诗礼传家”。
从迁居海宁的第二代开始,查家便成为有名的“文宦之家”。 第一位显达之人是查瑜之子查恕。他一心一意钻研医术,外号“查一帖”,只要一帖药就可治好病,且医德很高,为穷人免费治病,闻名江南。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赞赏,被任命为太医院国医,获赏一品冠服。
大约过了100年,弘治三年(1490年),第五代查焕考中进士,成为查家登科甲的第一人。明朝一代,查家中进士6人,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在当地传为盛事。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