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10-30 | 来源: 文汇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金庸 | 字体: 小 中 大
到清朝康熙年间,查氏家族人丁超过300人,进入全盛时期。十余人考取进士,5人进入翰林院,其中查慎行(原名查嗣琏)、查嗣瑮、查嗣庭更是亲兄弟三人同为翰林院编修。查家因此有了“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之誉。查舁(音同“鱼”)陪皇帝在南书房念书,成为康熙近侍,康熙亲笔题写了“澹远堂”的匾额赐予他,并赐予一副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寥寥十余字,勾勒出康熙对查家的盛赞。此外,康熙还陆续为查家题写了“敬业堂”“嘉瑞堂”的匾额,恩宠冠绝一时。可惜的是,康熙御笔的匾额和楹联,已经毁于战乱。如今悬挂于旧居的是复制件。
如今有文人,也有实业家
到了近现代,查家全面复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既有诗人查良铮(穆旦),也有教育家查良钊、查良鉴,还有“纺织大王”查济民。
第十九代的查济民出生于1914年,少年时就对纺织工业有浓厚兴趣。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泱泱大国,纺织工业是大有出路的。他从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染织科毕业,历任常州、重庆、上海等地纺织染厂的工程师、厂长、经理。1947年秋在香港创办“中国染厂”。
查济民不仅是一名实业家,也是知名的“政治智囊”。1992年,他担任首届国务院香港事务顾问,在《基本法》草案出台、香港回归等众多历史性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荣获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
更难能可贵的是,查氏的家族亲情在查济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以后,查济民不顾古稀高龄,满腔热血,奔走于祖国各地,投资办厂。他在海宁筹建纺织企业,建起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工厂。记者在海宁采访时,随便问一位乡亲,都能说出查济民名下的几家公司。查济民90岁高龄时,还主持重修査氏家谱,连接起了断裂百年的家族史。2007年3月,查济民辞世,家谱主编者之一吴德建对记者说:“他对家乡的感情可谓至诚至深。”
比查济民小4岁的晚辈查良铮(穆旦)是一位着名诗人,在大陆名气很大。他属于从海宁分衍出去的“北査”。明朝中期,海宁查氏第三代中有一支迁往北京、天津一带,经营盐业发家致富,成为有名的商人,被称为“北查”。这一支多以经商为主,很少涉足官场,因此在海宁查氏的两场文字狱案中得以幸免。查良铮正是“北查”的后代。他中学时开始写诗,翻译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因为南北两地,查良铮和查良镛一辈子都没见过面,但两人的生命中有着惊人的巧合。查良铮是把姓“查”拆成“木”“旦”,然后用“穆旦”做了笔名;而查良镛则是将名“镛”拆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笔名。
在近代文坛,金庸还有一位近亲徐志摩。海宁徐家也是望族,和査家结为姻亲,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唤徐志摩表哥。小时候,金庸跟母亲回徐家,见过这位才华横溢的表哥。当时徐志摩已从英国留学回来,在剑桥大学写的《再别康桥》一诗已脍炙人口。70多年后,金庸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续写了家族文人的名校缘分。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