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10-31 | 来源: 环球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金庸 | 字体: 小 中 大
两场文字狱的折磨
这是金庸《鹿鼎记》开头一段文字,其中的伊璜先生正是金庸先祖査继佐。明末清初,浙江一户姓庄的大户人家编了本《明史辑略》,请査继佐帮忙修订,但他生性谨慎,并未答应。书成之后,为了扩大名气,庄家自作主张,将査继佐也列在修订者之中。
此书刊印后,流传甚广。清初权臣鳌拜以书中有“讽刺朝廷”的内容为由,下令彻查,杀戮上百人,査继佐以“大逆罪”被判腰斩。幸好之前査继佐就上书声明自己并不知情,再加上与康熙关系密切,他最终侥幸免罪。
几十年后,雍正即位,査家再也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1726年,“科场案”爆发。礼部侍郎査嗣庭在江西主持乡试,出的考题中有一个“止”字。“止”,被视为去掉了“雍正”之首,犯了“砍皇头”的大忌。
査嗣庭因文字入狱,査家300余名男丁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女人则全部沦为奴仆。不仅如此,雍正还以“出了査嗣庭这样的士林败类”为由,下令浙江6年之内不许进行会试。诗文尽毁,书生无路,査家迎来灭顶之灾。
这场文字狱的背后,还有更深的政治恩怨。査嗣庭的才华,深受雍正舅舅隆科多的赏识。隆科多因为在雍正争夺皇位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一直居傲。雍正坐稳皇位后,开始清算隆科多一党,査嗣庭自然也在劫难逃。
“科场案”夺走了査家数人的生命,据说最后活着回到海宁的,只有査嗣庭哥哥查慎行一家4口。不再入朝为官后,査慎行醉心写诗,却培育出一个新的査氏家族诗人群体。这批人出了100多部着作,到乾隆年间,其中一部分被收入《四库全书》。此外,査慎行还醉心藏书,建起的“得树楼”,与査家历代传下来的“澹远堂”“双遂堂”“查浦书屋”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图书馆。
金庸曾说:“家中藏书很多,幼时虽然看不懂,但找书很方便,不仅有古书,还有新书。家人间的活动也很文雅,闲来多是下棋、看书。”査家不再把重心放在科举上,而是专注于文学,也算因祸得福,终于泽被后人。
査家全面复兴
到了近现代,査家全面复兴,家族中既有诗人查良铮(穆旦),也有教育家查良钊、查良鉴,还有“纺织大王”查济民。
第十九代的查济民出生于1914年,他从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染织科毕业,历任常州、重庆、上海等地纺织染厂的工程师、厂长、经理。1947年秋在香港创办“中国染厂”。
查济民不仅是一名实业家,也是知名的“政治智囊”。1992年,他担任首届国务院香港事务顾问,在《基本法》草案出台、香港回归等众多历史性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这些贡献,他荣获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