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10-31 | 来源: 环球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金庸 | 字体: 小 中 大
更难能可贵的是,査氏的家族亲情在查济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以后,古稀高龄的查济民在海宁筹建纺织企业,建起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工厂。查济民90岁高龄时,还主持重修査氏家谱,连接起了断裂百年的家族史。
比查济民小4岁的晚辈查良铮(穆旦)是一位着名诗人,属于从海宁分衍出去的“北査”。明朝中期,海宁査氏第三代中有一支迁往北京、天津一带,经营盐业发家致富,成为有名的商人,被称为“北査”,查良铮正是“北査”的后代。他中学时开始写诗,翻译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因为南北两地,查良铮和查良镛一辈子都没见过面。但巧合的是,查良铮把“査”拆开成“木”“旦”,用“穆旦”做了笔名;而查良镛则是将“镛”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笔名。
青年金庸
在近代文坛,金庸还有一位近亲徐志摩。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唤徐志摩表哥。小时候,金庸跟母亲回徐家,见过这位才华横溢的表哥。当时徐志摩已从英国留学回来,已在剑桥大学写出《再别康桥》。70多年后,金庸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续写了家族文人的名校缘分。
靠文化延续了600年
《孟子》中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然而定居海宁600年来,査氏家族传承二十几代,历经时代变迁,却一直名人辈出,至今仍是江南望族。这个家族为何有着源源不绝的涵养与力量,获得如此傲人的成就?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海宁名人研究会会长章景曙。
金庸旧居澹远堂
环球人物杂志:海宁查氏家族有什么特点?
章景曙:查氏迁到海宁时,就是从事教书工作的。家里就两件事:读书、耕种,从中归结出了“耕读为务”的家训,这是他们家族最鲜明的特点。
环球人物杂志:是什么支撑这个家族在后来的600年里几乎代代出名人?
章景曙:钱穆先生(历史学家)说过,如果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立家根本,就建立了“家风”。明朝海宁查氏第七代开始修订家谱,按照“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作为字辈取名。这首八言诗,包含着浓重的儒家思想,从书面上确立了海宁查氏的家风。
立了“家风”就有凝聚力。查氏每一代都坚定不移地考科举,对文学和史学素有研究传统,形成了“家学”。一个家族有了“家风”和“家学”,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环球人物杂志:查家的文学和史学成就到底有多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