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1-29 | 來源: 武俠影話社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李小龍 | 字體: 小 中 大
在中國武俠電影史上,李小龍是壹位劃時代的超級影星兼神話英雄,他的短暫的壹生被演繹成多種版本的現代傳奇故事,乃至神話般的傳說。
李小龍的出現,標志著香港功夫片的真正成型,從古裝刀劍片到時裝功夫片的轉折,並且成為整個70年代武俠電影的主要形式。盡管功夫片從張徹的《報仇》(1970)、張曾澤的《路客與刀客》(1970)等影片就已開始,但只有到李小龍的《唐山大兄》(1971)以後才真正成為主潮。且張徹電影中的白衣大俠、赤膊上陣及主角之死,都因為被本小龍借用,而減少了電影界內部的許多阻力。
李小龍
李小龍的出現,標志著香港電影從導演時代向明星時代的轉折。他以個人真實功夫及其創造性、個人形象及其魅力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使其電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意思的是,李小龍的《唐山大兄》及《精武門》(1972)兩部成功的影片,都是嘉禾公司的名導演羅維編劇兼導演的(李小龍回歸香港也是羅維夫人簽約促成的),但人們卻很少稱這兩部電影是羅維影片,而稱之為“李小龍電影”,甚至有不少人壓根兒就不再記得羅維這個名字。隨後他幹脆自己編、導、演壹部《猛龍過江》(1972),這當然更是李小龍影片了。他的明星氣質及個性魅力成了票房的保證,從而促進了香港電影業體制的改變,與世界電影同步接軌。
李小龍的出現,使香港功夫片打進西方市場,得到廣泛認可和好評,在美國創造了票房佳績。日本、美國的片商紛紛到香港訂片,重視香港電影的特殊貢獻及特殊魅力。李小龍本人亦很快被美國好萊塢“重新估價”,他的《龍爭虎斗》(1973)及未完成的《死亡游戲》(1973)就是由好萊塢導演高洛斯執導的。李小龍在1972年曾被評為世界柒大武術名家,這就進壹步肯定和加強了他的“國際紅影星”地位。
李小龍
這亦使香港電影及其功夫片的聲譽大變,同時也使香港電影人信心倍增,有了進壹步的雄心大志,這又反過來深刻震動和影響了香港影壇。最後,李小龍於1973年英年早逝,且死得出人意料,原因始終難明,這使得香港影業及功夫電影遭受巨大損失與挫折,亦從另壹面證明了李小龍個人在電影史上的不可替代地位與影響。而李小龍的意外早逝,又刺激了坊間的李小龍傳奇及電影中李小龍影片的出現,進壹步加強了李小龍個人的傳奇性及神話色彩,確立了他的神話英雄的崇高地位。
李小龍(1940-1973),廣東南海縣人。父親是粵劇名孔李海泉,李小龍於1540年(龍年)出生了美國舊金山唐人街東華醫院,其時他父親正在美國巡回演占,替他取名李振落,有楊威海外的意思,由此開始了他的傳奇的壹生。
他的壹生確實具有傳奇性,不足1歲時,就在《金門女》壹片中客串上鏡, 6歲參演影片《富貴浮雲》,10歲擔綱演出《細路祥》,李小龍這個名字就是《細路祥》的漫畫原作者袁步雲替他取的。
李小龍少年時代還參演過《人之初》(1951)、《雷雨》(1957)、《人海孤鴻》(1961)。著名導演張徹先生多年後寫道:“李小龍還是我最早注意他的,但與‘中國功夫’全然無關。我那時還未入邵氏也仍然在寫影評‘何觀影話’,故常去看壹些並不受人注意的影片。我看到壹部黑白片,叫《人海孤鴻》,吳楚帆主演,李小龍演他的兒子,是個問題少年,拍此片時他年紀應在20以下,片中也全看不出他會‘功夫’,但我覺得他氣質極好,有叛逆性”。
李小龍
李小龍演“問題少年”,他少年時差不多也正是壹個“問題少年”,他甚至說自己青少年時是個“流氓、終日尋事生非”。大約是因為身材不高、力氣不大,所以決心拜師學武,正式接受訓練。而這樣壹來,不免是非更多,不光是參加街頭頑童鬧事,還卷人武術門派之爭,幾乎惹上官司;他的長輩將他送到美國加利弗尼亞另謀發展,據說也與此相關。
1959年,他往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州攻讀哲學及心理學。壹邊學“文”,另壹邊又練“武”,以其在香港練就的詠春拳的功底,集西洋拳、空手道、路拳道等拳法之所長。自創壹門武功,名“截拳道”,成為當地有名的武術家。
1964年,李小龍參加了在美國加州長堤舉行的萬國空手道競賽,被霍氏公司看中,邀拍電影,後來因故沒有拍成,改派在電視片集《青蜂峽》中扮演男主角溫·威廉斯的助手加藤,而受到注意。但李小龍並不滿足,因為劇中的加藤只是打斗場面的工具,而且身份不明(名字是日本式的,服裝是中國式的,帽子是美國司機式的)。
後來,眼見李小龍在好萊塢發展前途不大,且還可能受辱,李小龍萌生了回香港發展的念頭。恰好“嘉禾”公司派羅維的太太劉亮華去美國洽談鄭佩佩加盟,但沒談成,劉亮華卻又發現了李小龍,壹拍即合,李小龍簽約應邀回港。但壹開始也並未受到重視。《唐山大兄》是利用泰國當地資金的合拍片,因李小龍從海外歸來,很適合角色,就讓他去了。該片的原導演是吳家襄,此人是舊式導演,對電影新人有隨意呼喝的習氣,且其觀念與久居美國的李小龍格格不入,因此拍了壹部分就因關系惡劣而無法拍下去。羅維不得不去泰國收拾殘局,接替了導演位置。
李小龍
沒想到這壹次“無心插柳柳成蔭”,《唐山大兄》引起轟動,在香港票房突破了叁百萬,而且在外埠也普遍受到歡迎。“李小龍時代”由此正式開始了,電影史上的李小龍神話也由此產生!
李小龍回到香港後,壹共只拍了肆部影片,第伍部未拍完就中途天折,其成就與影響卻大大地出人意料。
李小龍的典型性在於,他的前幾部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有更明顯的民族性特征的影片,引起了國際影壇的注目,使他成了國際超級影星。而當他與好萊塢再度合作,進壹步國際化的時候,反而逐漸失去了他的光彩,其影片的藝術成就及票房效益非但未能增加,反而不如人意。
李小龍及香港電影的整體上的成就及經驗,恰恰在於其全國際化的潮流中保持了民族的特色。這與閉關鎖國的自我欣賞及自我消費不可同日而語,又與完全跟隨國際新潮而喪失自己的民族個性有本質的區別。
李小龍在中國電影史上如流星閃耀,他的光芒至今不息。短短叁年不到的時間,少少的肆部多、伍部不滿的影片,卻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給影壇帶來了說不完的話題。比如說,他的這幾部電影中,哪壹部更好?
李小龍
《唐山大兄》之新鮮,《精武門》之主題的煽動性,《猛龍過江》的生動及《龍爭虎斗》的國際化、《死亡游戲》的悲壯感、威風煞氣及其未完的神秘誘引等等,都曾獲得過觀眾的掌聲。要說哪壹部更好,那可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有定論。
從這些意見的紛爭中,我們可以看到另壹面。即說這壹部好,勢必要論及它好的理由,並且要論及其他影片不夠好的理由,那麼,我們將這些意見集中起來,看看它們好在哪裡,又不好在哪裡,是很有意思的。說它好.固然有多種說法,但根本的壹點,是李小龍的武功好,他的明星氣質好;說它們不好,則集中在電影創作及制作的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上。
石琪先生如是說:“當然,這些電影以戲而論,都頗為粗糙。李小龍的本錢還是他的武打。他有著詠春拳的根底,但中外東西合璧,成為壹種國際化徒手技擊,以實戰效能為本。像他應戰時采取西洋拳王阿裡的跳步,而不是中國傳統馬步,他的兩節棍亦不同中國傳統式樣。最重要的是他本人在各地武壇有著壹定的實戰經驗,臨陣應變,不拘形式,各國人看來都非花拳繡腿。他亦沒有利用替身和特技,但都以真實可信為基礎,這使他的武打在電影上具有空前的實感成力,至今罕能超過。李小龍促使香港電影從導演時代變為明星時代,需要表演實際本錢,不能過份依賴電影花巧。”
李小龍
這就是說,李小龍電影成就的基礎是其“武術”而非(電影的)“藝術”。所以,澄雨先生說:“無論如何,李小龍成功的將自已塑造成壹個具有明星氣質的英雄”。後人雖刻意模仿他,在打斗設計上有比他更多彩多姿的,在情節方面比他更豐富的,在拍攝技巧及電影語言方面比他更流暢的,卻始終無法追及他的成就。無他,他們總欠缺魅力可以比得上李小龍的有明星氣質的英雄。
這就是說李小龍電影的藝術性是第贰位的,武功及明星氣質的英雄氣概及形象是第壹位的;李小龍也是不可模仿,也難以復現,他永遠是獨壹無贰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