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2-02 | 來源: 島城女性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爸媽雖然著急,但也會讓你慢慢來,親戚倒是催的很厲害。”張萌說,她在外地工作,就過年回家幾天,平時離得遠,爸媽也管不著。
但是過年時,很多親戚都會催她,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她很無奈。
93年的李晶和男友的感情穩定,她認為,婚姻就是兩個人心心相惜,是對方的唯壹。但她跟男友近期都沒有結婚的打算,想工作和生活都穩定之後再結婚。
父母早就開始給她攢結婚的錢,不過很少催著她結婚。倒是親戚會催,不過李晶也不在乎,因為已經有男朋友。“他們也是關心,為自己好嘛。”李晶說。
過了30歲為避免催婚不回家
周瑩今年32歲,她在某知名IT企業做客服,沒有結婚,沒有男朋友。她有壹個妹妹,早已經結婚,孩子都會“打醬油”了。這也成為他們全家催她結婚常說的壹個理由,催婚的主力則是她姥姥和妹妹。
她曾設想過未來,另壹半最好比較成熟獨立、有經濟基礎。她想著,畢竟到了她這個年紀,就不去考慮年輕人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了,腳踏實地壹點為好。不過,對於愛情,她仍有壹些小小的期待。
身邊同齡的同學朋友,大多都已經成家。但對於找對象這件事,周瑩卻並不是很著急。她已經習慣壹個人在北京工作,這樣的生活很自由。越到現在,她越覺得,要找到合適的另壹半。
家人顯然不這樣想,多次給她介紹相親,但都沒有結果。周瑩理解他們的擔心,認為催婚也很正常,但是她自己也很無奈,“找不到合適的男朋友那有什麼辦法,我也沒啥辦法”。
為了避免雙方尷尬,最後周瑩決定,今年不回家過年了。
30歲沒結婚會怎樣?有人像周瑩壹樣,雖然有些寂寞,但快樂自由。有人感慨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結婚。有人養貓狗陪伴,日子倒也過得很舒服。也有人為此和父母鬧得很僵。
壹個共同點是,30歲還沒結婚的人,都面臨著較大的社會壓力。張熙身邊有好幾個30多歲的單身朋友,回家過年和他們聊天時,大家都會小心翼翼,即使談到結婚,也會心照不宣地把這個話題繞開。
30歲仿佛是壹個門檻,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他們的感情生活也成了壹個禁忌。
婚姻對我的吸引力在下降
鄭蕾以前從來沒有擔心過被催婚,她和男友是高中同學。大學時,他們開始異地戀。雖然不在壹個地方,但每到周末,男友就會去她所在的城市看她。他們早就見過家長,雙方父母都默認了他們的婚事。
但隨著鄭蕾考上研究生,到杭州上學,他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在鄭蕾研究生畢業的時候,他們終於決定分手,結束近10年的感情。
壹時間,90年出生的鄭蕾突然面臨來自事業和愛情的壓力。壹邊找工作,壹邊找對象。
家人也會催婚,但還好鄭蕾不是獨生子女,媽媽更關心小侄女和懷孕的姐姐,只是偶爾跟她說要抓緊。更大的壓力來自她自己,她總覺得自己的年齡大了。
在鄭蕾看來,90年到95年出生的人將是被催婚的“重災區”,尤其是獨生子女。因為父母在考慮孩子的婚姻問題時,將會有更多的考慮。而這批90後,他們對婚姻的看法也不同,更多人在意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外界的看法。
婚姻是什麼?在上壹段戀情中,鄭蕾壹直比較期待婚姻,她從小沒有父親陪伴,總希望能從婚姻中得到壹份安全感。
現如今,婚姻對她的吸引力卻在下降,“命裡有了挺好,沒有的話,我自己也能過,也挺好的”。她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更希望找到能夠講話的另壹半。
光明日報評論:面對催婚該有勇氣挺住
針對春節被催婚,這壹影響家庭代際關系的尷尬命題,光明日報客戶端刊發了評論員文章:
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婚事完全應當由自己來做主,自己才應當是人生幸福的主角。
而從父母的角度看,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錯過最佳的婚戀年齡,找不到最合適的人選,考慮的初衷也是出於子女的幸福。
其實想到這壹點,很多的矛盾都應當不治自愈,至少能找到換位思考的理由,畢竟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希望自己以身相許的是壹輩子的幸福,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匆匆打上對勾的冰冷題目。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