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2-02 | 來源: 卡夫愛看老電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最著名的作品之壹,該片沿襲了時光叁部曲的風格,故事唯美,劇情扣人心弦,同時也塑造了非常經典的鋼琴師形象——1900。《鋼琴家》是由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執導,奧斯卡影帝阿德裡安·布勞迪主演的傳記電影,由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來,斬獲當年奧斯卡柒項大獎。
如果只看電影海報,我會以為兩部電影講述的會是類似的劇情,畢竟,提到鋼琴家,我們會想到天賦、才華,那劇情就會有點俗氣:壹個英俊又有才但出身貧寒的鋼琴師,天縱英才,年少成名,歷經磨難,最後壹曲爆紅,贏得美人歸。
那這兩部電影,是這樣嗎?
《海上鋼琴師》還真有點這個意思,《鋼琴家》則完全不是。
有人問《海上鋼琴師》到底在講什麼?有人說是愛情,有人說是選擇。在我看來,《海上鋼琴師》就是在講壹個鋼琴師的故事。
這點與叁部曲的其他兩部相似,托納多雷並沒有在刻意去突出壹個主旨,他只是在講述壹個又壹個精彩絕倫的故事,與此同時,導演又深諳人性,賦予了主角們耀眼但卻合理的人物形象。但不同的是,只有《海上鋼琴師》講了壹個非常純淨的故事,導演將1900從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抽離出來,安置在壹艘船上,又賦予了他無與倫比的天賦,這注定了1900不用像其他的主角壹樣,經歷戰火的洗禮,面對人性的險惡,最後被迫成長。他壹直像壹個孩子壹樣,因為能給大家帶來音樂而受到船員和乘客們的喜愛,自幼父母雙亡,才華橫溢卻又不求名利,誰會跟這樣的人過不去?即使有,也會被斬於馬下。
回看整個電影,你會發現除過那次失戀意外,1900幾乎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他的壹生順風順水,因為他壹直都在他最喜歡又最擅長的的事情,他也只需要把這件事情做好,就足夠了。
其他事情呢?他不需要管嗎?
是的,他確實不需要,原因他也在電影裡交代過。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1900沒有任何親人,所有的船員和乘客對他來說也不過是過客,是他觀察的對象及靈感的來源,而他唯壹的朋友,也只有麥克斯。
我們生於家庭,長於社會,我們沒有選擇。而1900不必像我們壹樣,首先他沒有家庭關系,而社會關系,他可以選擇,他也早已做出了選擇。
很多人說1900不過是在逃避,逃避這個社會,逃避這個世界,這我並不認同。
逃避的意思是不去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如果我們不去贍養父母,不去承擔社會責任,那我們就是在逃避,因為父母養育我們長大,而社會教我們成長,給了我們九年義務教育以及安穩和平的環境。
但1900並不算逃避,因為這個世界並沒有給他什麼,他並沒有責任去回饋,如果非要講的話,是上帝賦予了他生命和才華,維吉尼亞號撫養他長大,而他彈了壹輩子的琴,帶給了這艘船和這個世界絕妙的音樂,也算不負上蒼。
他只是做出了選擇,就像他說的,對別人而言,他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他的音樂。因此他的選擇,也不會對其他人有任何影響,除了麥克斯,沒有人會為他難過。所以,他的壹生可以擺脫這個復雜的社會,像夢境壹樣純潔而美好。
他在夢境和現實之中,選擇了前者。
好夢易逝,最終1900的結局也讓人唏噓不已,但卻浪漫又熱烈。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這部電影太過浪漫、太過美好,離我們的生活太過遙遠。如果有人告訴我在漫長的音樂史上,真的有這樣壹位音樂家,他出生在壹艘船上,無師自通,水平壹流,但終其壹生都沒有下過船,那我壹定是叁分驚奇,柒分狐疑的。
雖然不現實,但這個故事至少很美,不是嗎?
畢竟,講這個故事,托納多雷只用了大海、音樂、朋友和愛情這幾樣世間最美好的東西。
《鋼琴家》是最近刷豆瓣電影TOP250的時候才看的,這部電影的男主我很喜歡,阿德裡安·布勞迪,之前看《超脫》就對他印象深刻,又喪又帥。
但看這部電影,說實話大部分時間裡我是沒有被吸引的。
因為我壹直在等,壹直在期待壹段演奏,就像《海上鋼琴師》中1900和謝利飆琴那段,酣暢淋漓,亦或是彈奏那段《playing love》,溫柔安靜卻心潮起伏。
所以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有點煎熬的,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壹樣的感覺,瓦列最開始還偶爾彈幾段,這時候我在想,小試牛刀而已。但越往後看卻越覺得不對經。
嗯?猶太人,1939年?
嗯?怎麼進特區了?好歹是個鋼琴家啊!
嗯?壹家人全被送往集中營了,還好男主被朋友從隊伍裡拉出來了。
嗯?怎麼越混越慘了,連吃的都沒有,都餓出病來了。
本來抱著期望的我,看著瓦列的處境每況愈下,確實拾分揪心,眼看著電影就要結束,留給瓦列的時間不多了。
那最終有等到壹段高潮迭起的演奏嗎?
確實等到了,影片的最後,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瓦列為壹位納粹軍官彈奏了壹首肖邦的《G小調第壹敘事曲》,此時晨曦微璐,壹束陽光照進了屋子裡,隱約穿透了瓦列代表猶太人血統的彎鼻梁。
這壹段演奏,初看並不拾分驚艷,與《海上鋼琴師》中的斗琴橋段相比,沒有強大的對手,沒有1900的殘像拳,沒有能點燃壹支煙的琴鍵的溫度,甚至連觀眾,也只有壹個納粹軍官。
作為壹個對古典音樂毫無鑒賞力的人,我甚至都聽不出來哪裡彈得好,所以當時看完這壹段演奏後,我是有些失望的,等了這麼久,就給我看這個?
但看過之後的幾天裡,反復咀嚼這段琴,卻越發覺得含義深厚。
贰戰時納粹德國對猶太人所犯下的罪行,即使放在整個文明史上來看,滅絕人性也無能出其右。影片也毫不避諱地揭示了這壹點,甚至大部分的篇幅都在描述德國人的所作所為,整個電影也都沉浸在了這種絕望當中。瓦列作為壹個猶太人,親歷也旁觀了整個過程。
導演想通過他的眼睛告訴我們,當所有人都被蠱惑,都趨於利益,人是可以如此對待自己的同胞,幾千年來人類積澱的文明,不過是壹場粉飾,妄圖掩蓋人的獸欲。
但導演同樣也想告訴我們,即使在這樣的絕望中,依然殘存人性的光輝。
多蘿塔冒著生命危險對瓦列的救助,警察在最後關頭將瓦列救了下來,以及最後的那段琴。
這些善良與整個影片的暴虐相比,微乎其微,好像當時畫面中的那壹縷晨光,但,終究是存在的。
尤其是這段琴,本來最應該充滿仇恨的兩個人,竟然在某種形式上和解了,為什麼?
因為對藝術的共鳴和對同胞的惻隱之心。
這是人類的驕傲,是人性中最耀眼的成分,也是我們的最後壹道防線。
導演相信,即使是在最最極端的情況,人性的光輝也不會熄滅,並最終會重新點亮整個世界。
這個電影總讓我想起《海邊的曼徹斯特》,雖然很不相幹,但兩部電影都有個共同點——現實主義。大多數電影都需要誇張和戲劇化對電影進行修飾,只有這樣才能讓電影區別於生活,帶給觀眾陌生感和新奇。
但《鋼琴師》並沒有,這部電影基本是基於真實歷史的,劇情的設置也無刻意的轉折和誇張,唯壹戲劇化的點也只是瓦列的運氣有點太好,能夠死裡逃生。由於現實,這部電影也顯得過於沉重,整個電影基本都是在講壹個個的悲劇。但也正是因為現實,黑暗中點綴的幾點光芒,才更讓人感覺到真實和可貴。
最後,兩部電影孰優孰劣是很難評判的。雖然都是關於鋼琴家,但兩部電影講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內容,《海上鋼琴師》講了壹個屬於1900的象牙塔,他可以壹輩子待在其中並施展才華,《鋼琴家》講了壹個無比真實的故事,凸顯了藝術和人性的可貴。夢境與現實之間,兩部電影甚至可以說是兩個極端,這也是為什麼我將它們放在壹起。
兩部都是非常優秀的電影,祝各位觀影愉快。-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