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2-02 | 來源: 卡夫愛看老電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作為壹個對古典音樂毫無鑒賞力的人,我甚至都聽不出來哪裡彈得好,所以當時看完這壹段演奏後,我是有些失望的,等了這麼久,就給我看這個?
但看過之後的幾天裡,反復咀嚼這段琴,卻越發覺得含義深厚。
贰戰時納粹德國對猶太人所犯下的罪行,即使放在整個文明史上來看,滅絕人性也無能出其右。影片也毫不避諱地揭示了這壹點,甚至大部分的篇幅都在描述德國人的所作所為,整個電影也都沉浸在了這種絕望當中。瓦列作為壹個猶太人,親歷也旁觀了整個過程。
導演想通過他的眼睛告訴我們,當所有人都被蠱惑,都趨於利益,人是可以如此對待自己的同胞,幾千年來人類積澱的文明,不過是壹場粉飾,妄圖掩蓋人的獸欲。
但導演同樣也想告訴我們,即使在這樣的絕望中,依然殘存人性的光輝。
多蘿塔冒著生命危險對瓦列的救助,警察在最後關頭將瓦列救了下來,以及最後的那段琴。
這些善良與整個影片的暴虐相比,微乎其微,好像當時畫面中的那壹縷晨光,但,終究是存在的。
尤其是這段琴,本來最應該充滿仇恨的兩個人,竟然在某種形式上和解了,為什麼?
因為對藝術的共鳴和對同胞的惻隱之心。
這是人類的驕傲,是人性中最耀眼的成分,也是我們的最後壹道防線。
導演相信,即使是在最最極端的情況,人性的光輝也不會熄滅,並最終會重新點亮整個世界。
這個電影總讓我想起《海邊的曼徹斯特》,雖然很不相幹,但兩部電影都有個共同點——現實主義。大多數電影都需要誇張和戲劇化對電影進行修飾,只有這樣才能讓電影區別於生活,帶給觀眾陌生感和新奇。
但《鋼琴師》並沒有,這部電影基本是基於真實歷史的,劇情的設置也無刻意的轉折和誇張,唯壹戲劇化的點也只是瓦列的運氣有點太好,能夠死裡逃生。由於現實,這部電影也顯得過於沉重,整個電影基本都是在講壹個個的悲劇。但也正是因為現實,黑暗中點綴的幾點光芒,才更讓人感覺到真實和可貴。
最後,兩部電影孰優孰劣是很難評判的。雖然都是關於鋼琴家,但兩部電影講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內容,《海上鋼琴師》講了壹個屬於1900的象牙塔,他可以壹輩子待在其中並施展才華,《鋼琴家》講了壹個無比真實的故事,凸顯了藝術和人性的可貴。夢境與現實之間,兩部電影甚至可以說是兩個極端,這也是為什麼我將它們放在壹起。
兩部都是非常優秀的電影,祝各位觀影愉快。-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