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2-09 | 來源: 站在山頂看山溝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電影踏上征程。
《流浪地球》是壹扇緩緩開啟的大門,透出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壹線光芒。中國科幻是條漫長的路,未來很長壹段時間裡仍然需要劉慈欣這樣的老前輩作者,但或許並不需要腦殘粉。
“我最喜歡劉慈欣的壹點就是,他可以把這些高高在上叫囂文學名詞的人氣的嗷嗷直叫……你盡可以說他是迎合理科生與科研民工,對善良與人性光輝充滿敵意。怎麼啦,理科生就不能發展出自己的爽文了?”
這是壹條經典的討論劉慈欣作品為何好的微博:我之喜歡劉慈欣,是因為他的作品是理科生的、技術的、反文科生的、反詩意的、反人文的......每當大劉成為大眾討論科幻的話題中心,這樣的言論絕對不會少見,這次也不例外。
如今我們迎來了所謂的“科幻元年”,中國科幻作者和科幻電影的制作水平已經擁有相當不錯的成績,但我們對科幻的欣賞能力卻並不見得提高了多少。中國科幻在未來的很長壹段時間裡仍然需要劉慈欣這樣的老前輩作者,但或許並不需要腦殘粉。
只有幾個代表人物的中國科幻,畢竟還顯單薄。
他們喜歡的不是科幻,而是黑暗森林法則
再也沒有比“黑暗森林法則”更深入中國讀者頭腦的科幻概念了,前不久科學家連續發現深空信號的新聞,被營銷號大肆炒作為“疑似外星文明”之後,票圈被“不要回答!”刷屏了整整壹天壹夜。
對陌生高級文明的擔憂和對技術優勢的極端推崇,是《叁體》狂熱粉的顯著表現,《叁體》能在中國衍生出眾多黑暗森林法則的信徒是有道理的,不少人總能在漫長的歷史中找出事例,來作為這套小說理論的佐證。
不少評論者都認為,強調技術優勢、強調控制、宣揚人類作為壹個整體面對生存問題這些元素都表明《叁體》是壹部有著“黃金年代”色彩的科幻小說,而彼時的西方科幻作品,大多宣揚探險精神和技術樂觀主義——某種程度上,科幻文學就是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和啟蒙運動的產物。
長期“難產”的電影《叁體》曾拋出壹張紅岸基地的海報。
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指望安土重遷的中國人理解《星際迷航》那種揚帆遠航駛向宇宙深處的豪情難上加難。《叁體》作為壹部帶有濃厚中國本土特色的科幻作品,能夠大火特火也就不難理解。
很多中國讀者剛入門科幻世界後就拒絕了諸如《基地》《沙丘》這樣的作品,實在是可惜。盡管劉慈欣本人說過,星際探險和深空文明壹直都是他寫作的重點。
相比於更廣闊的科幻世界,我們頭頂上的這片科幻星空多少缺乏詩意。祖傳的深海恐懼症移植到宇宙身上,擔心哪壹天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就會有黑船來襲;要麼就把這種懼怕轉為對無敵技術的癡想,期望用科學和烈火凌駕群星之上。
這大概是劉慈欣作品中被詬病最多的壹點——盡管這並不會有損於大劉的成就和價值。
劉慈欣作品中的缺憾也是明顯的。
科幻文化的沃土,不分文理科
讓我們先明確這麼壹個原則:科幻小說首先應該是小說,不存在只強調科技概念不強調文學性的科幻小說,否則那只能被稱為設定集或者背景介紹。
閱讀科幻小說是有門檻的,這取決於作者怎麼闡述腦海裡的種種設想,而《叁體》的門檻對於廣大文科生而言並不低,劉慈欣的大部分小說也是如此,只是這實在不該稱為某種優越感的來源。
即便是大劉本人,對於“硬科幻”和“文學性”這個問題也有著不同的選擇。以《流浪地球》為例,劉慈欣曾明確提到過,自己是個“飛船派”,用發動機推動行星進行星際旅行這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但“從文學角度看,這篇作品的美學核心是科學推動世界在宇宙中流浪這樣壹個意象,而飛船逃亡則產生壹個完全不同的逃離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遠低於前者”,那些僅以作品難讀為豪的狂熱粉絲,與大劉為了科幻美學而部分犧牲硬科幻要素的創作宗旨似乎也背道而馳了。
大劉長期生活工作的山西河北交界處的娘子關古鎮。
平心而論,《叁體》中劉慈欣闡述想象力的方式是生硬的,他在寫作上的劣勢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書中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的塑造過於薄弱,再比如某些時候文筆的短板。作為壹個隱於大山的工科男,這樣的局限性情有可原,壹些狂熱粉的過分解讀,恐怕要令大劉本人也哭笑不得了。
在劉慈欣和很多中國科幻作者的文學世界裡,人群總要走向盲目,溫情常常敗給冷酷,壹切皆可用技術解決。作為文藝作品這無可厚非,但在壹些讀者那裡,它們成為工業黨和理工黨情緒宣泄的出口,這無疑也是對這些作品價值的低估。
老照片裡的大劉,壹點都不科幻。
“飯圈”對於中國科幻來說過於奢侈了
“飯圈”是文娛行業高度發達的表現,它關乎工業化制造明星,並在互聯網時代怎麼進壹步強化粉絲社群的問題,但這應該是壹個繁榮之後再討論的問題,暫時不適用於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
如果我們有了托爾金和馬丁大爺,我們當然可以爭論史詩奇幻應該高魔還是低魔;如果我們有了《權力的游戲》,那我們當然可以爭論小說好看還是劇集好看(當然是小說更好!)......
可是根據流行的說法,我們才進入“科幻元年”,中國作家的科幻小說剛剛在國際上建立聲譽,中國的科幻電影才剛展現國際水平的制作水准,壹切都才剛剛開始,粉絲們就急著自分營壘,實在是為時過早。
科幻作家韓松
只知道大劉,而不知道韓松、王晉康、寶樹,不知道更多中國科幻作者和國外科幻作者的讀者大有人在。
進壹步說,中國科幻落後的很大壹部分原因,是低下的欣賞水平,以及極端不友好的討論氛圍。
認為黑暗森林就是宇宙終極秘密的讀者,拒絕了更廣闊的宇宙,不認同黑暗森林的讀者則幹脆拒絕了科幻文學;因為某些演員和某些言論,社交網絡上充斥著不加思考的壹星和伍星;還有許多不止於科幻作品的討論,比如“有吳京就不看”和“承認《流浪地球》很棒很難嗎”之類的暴戾話語早已溢出了科幻的邊界,卻成為討論的主流。
當然,這樣的風氣卻不僅僅存在於科幻作品,但對於剛剛有所成就的中國科幻文學和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來說,這樣非黑即白的盲目捧殺和匆忙否定,很難不叫人擔憂。
對中國科幻生態更不利的是,這種超英趕美的心理期待超越了作品本身,變成了對“我們有能獲獎的小說”“我們有能媲美好萊塢的電影”的追求。拿了獎的作品受到高度關注,而沒拿獎的就默默無聞;場面大特效好的電影票房大賣,那成本低故事好的電影會不會被埋沒呢?
最經典的科幻電影之壹《太空漫游2001》,上映於1968年。
燒錢搞特效只是科幻電影的入門而已,《流浪地球》這個開門紅的確不錯,但不能因為“這是中國科幻的裡程碑”就不允許差評,即便某壹天我們有了偉大如《太空漫游2001》的作品,也應該有讓人們雞蛋裡挑骨頭的底氣。
中國的科幻元年是熱鬧的,同時也是混亂的,但希望它的未來是廣闊而不是狹隘的,是充滿希望而不是帶著陳舊牢騷和過時偏見的。
希望經過這些人的努力,中國觀眾和讀者能夠真正欣賞磅礴瑰麗的科幻世界。-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