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2-16 | 來源: 看電影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流浪地球 | 字體: 小 中 大
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地球變得不再適宜居住。人類只得選擇壹條艱難的出路:帶上地球逃離太陽系,踏上千年流浪旅途。
[流浪地球]壹開始聽起來就像是壹部好萊塢大片,但這是壹部我們自己的科幻片。
改編自明星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的[流浪地球],讓國內的科幻迷感到壹片振奮。
這是必然啊,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片?畢竟,就連王小波都曾在壹篇文章裡這樣失望地發問過。
不過,[流浪地球]之後,我們或許真的可以高呼壹聲“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元年來了”!
[流浪地球]海報
劉慈欣本人看過後就是這麼說的:從[流浪地球]開始,中國科幻電影正式啟航了。
另壹個科幻作家陳楸帆看後驚呼:在觀看過程中,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這真的是中國自己拍出來的科幻片”,在所有制作層面上已經幾乎能與好萊塢A級大片並駕齊驅。
尷尬的是,自從2015年劉慈欣的《叁體》勇奪雨果獎之後,幾乎每壹年都要被媒體喊壹遍“科幻電影元年”。
但實際的科幻電影元年之路呢:
早早立項的《叁體》電影壹次次逃檔早已不見了蹤影;號稱投資3億的機甲科幻片[明日戰記]已經清空了微博;萬達買下版權的《北京折疊》也幾乎再沒進展...
說了很多年,期待了很多年,越來越像是南柯壹夢、水月鏡花的時候,[流浪地球]終於終於到來了。
劉慈欣和導演郭帆互相道謝
真的不容易,我們的科幻之路,怎麼就這麼難呢。
想起,在壹篇16年末的采訪文裡,科幻作家韓松被問到怎麼看待16年是中國電影元年的說法,他調侃道:我覺得[珊瑚島上的死光]拍的非常好啊,那壹年才應該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啊。
他的調侃別說還挺有意思,因為,[珊瑚島上的死光]是1980年的壹部國產科幻片。
真要說的話,其實我們在八、九拾年代還是產出過壹些科幻片的,雖然現在看來粗糙透了,但不能否認這些早期的希望。
而[珊瑚島上的死光]算得上是其中的啟蒙和代表作。
[珊瑚島上的死光]海報
它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本來1960年就寫完了,但78年才發表,發表後竟引起了壹波熱潮,這才有了改編成電影的機會。
[珊瑚島上的死光]說什麼呢?
壹個科學家研究出了壹種高效原子電池,但卻被敵方特務瞄上了,另壹邊的孤獨小島上的科學家研究出了壹種強大的激光武器,如果這兩個配套使用,將會對世界造成毀滅性的巨大災難。
圍繞著激光武器和原子電池的兩方爭奪,電影展開了正義和邪惡的對決。
它是激動人心的,激光武器、原子電池、海底工廠、機器人、遠距離放電,[珊瑚島上的死光]裡涉及到了太多高科技概念。
[珊瑚島上的死光]裡出現的視頻通話
女導演張鴻眉曾提到,她在給謝晉導演看了本子之後,謝晉導演第壹句話就是“哎呀,你膽子這麼大?”
但也是真的艱難,很多特效是別出心裁搞出來的、外國演員找不到還是國人塗了臉扮的。
比如最後的那個核爆鏡頭,蘑菇雲的效果是用幹燥而細密的黃土倒滿清水的玻璃缸,慢慢散開的畫面倒過來才有了這壹幕。
[珊瑚島上的死光]核爆壹幕
而射向天空的紅色激光,是拍完之後,劇組人員在膠片上壹格格模仿激光的樣子畫出來的。
所以它粗糙是真的,當時票房上也沒有很成功,但它又是絕對開創性的,因為在此之前,你幾乎找不到類似的嘗試。
當然,有人會說,60年代還有壹部[小太陽]。
[小太陽]的編導王敏生確實算得上個奇人,57年世界上第壹顆衛星才上天,據說他第贰年就搞出了壹部短片[人造衛星上天了]來詳解衛星構造。
而後來的[小太陽]說的是小朋友做夢來到未來,制造小太陽送上地球軌道的美麗幻想。
[小太陽]只有短短31分鍾,與其說是科幻片,倒不如說是兒童科教片,甚至拍攝手法上還有點像日本特攝片。
[小太陽]1963
所以,如果把80年代算作國產科幻電影的起點,也是有壹定道理的。
80年代,[珊瑚島上的死光]之後,還有86年的[錯位],西安電影制片廠出品,黃建新導演,時髦極了,說的是人工智能。
就像現在不想上學、上班的人仍會幻想另壹個“我”來幫忙做討厭的事壹樣,[錯位]的男主角是個局長因為厭惡無休止的大大小小會議,所以造出了另壹個“我”來專門開會。
這個機器人卻開始越來越不滿足於開會,戀愛、喝酒、看電影,他開始享受起作為壹個“人”的生活。
[錯位]裡的本體和人工智能
[錯位]只比西方的[銀翼殺手]晚肆年出現,同樣在AI復制人的命題上展開探索,雖然在特效上沒法比,但[錯位]在形式上做到了未來感拾足。
比如被大面積黑色塊充斥的男主的家、紅藍色的超現實主義色調、還有男主和秘書壹層層穿過的大門。
雖然是因為預算不足,反而以這種方式在軟科幻的基礎上做出了詭異、離奇的超現實氛圍。
[錯位]裡的表現主義場景
同樣是在1986年,在兒童電影制片廠任文學部主任的作家張之路提出了壹個想法,我們為什麼不做壹個“電孩子”的電影給孩子們看呢?
於是,有了很多人童年記憶的經典[霹靂貝貝]。
壹個小孩出生時因為正趕上了UFO閃現,而全身帶上了電,現在拍的話可能就是個超級英雄,但但那時候更多的只有童趣和幻想。
穿著全金屬亮片的外星人在長城上現身,和貝貝親密交流還聽他的訴說取掉了貝貝身上帶電的超能力。
[霹靂貝貝]劇照
孩子們喜歡這個故事,首映時還未放映到壹半,很多小孩子已經站到了椅子上開始歡呼起來。
雖然具體的票房數字已不可考,但當年的[霹靂貝貝]的確在全國掀起了壹波觀影熱潮。
票房火爆之後,讓兒影廠給科幻電影的拍攝開了綠燈,又有了另壹部兒童科幻片[大氣層消失]。
[大氣層消失]劇照
88年的[合成人],90年的[大氣層消失]、[魔表],91年的[隱身博士],92年的[毒吻]......雖然那個時候技術異常簡陋,雖然各個都是很小成本的軟科幻,但國產科幻無疑在這壹時期達到了壹個小高潮。
八、九拾年代,結束了拾年動亂,中國正進入到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新時代,經濟增長、思想解放,整個社會異常活躍。
1979年,《科學文藝》在肆川成都誕生,這是日後撐起整個中國科幻文學大旗的《科幻世界》的前身;
1986年,現如今已是中國科幻最高榮譽的銀河獎舉辦了第壹屆;
1991年,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成功舉辦,97年,它又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贰次,CCTV對此進行了大量報道。
1999年,刊登在《科幻世界》的記憶移植小說《心歌魁影》大熱,那壹年,高考作文題目出來,輿論壹片嘩然,因為,這是壹個後來都再沒超越的題目: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科幻世界》雜志
有人說,科幻文學的發展在中國經歷了叁次浪潮:壹次是1902年,帝制在中國結束之後;另壹次是1949年,建國之後。
那麼第叁次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這壹次,新作家和新作品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
隨之而來的也是這壹時期科幻電影的小小浪潮。
只是,當劉慈欣的《叁體》在06年首版發行,當它在14年被翻譯成英語、壹年後獲得科幻小說界的奧斯卡——雨果獎,我們對科幻電影的期待就再也不是八、九拾年代的軟科幻了。
美國正是在上世紀70年代興起了所謂的“高概念電影”,從此將科幻電影從B級片、cult片、驚悚片的范疇裡推向了越來越主流的A級制作。
而我們正缺少這個過程。
《叁體》小說將科幻帶向主流
這也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喊了這麼多年的原因吧。
而[流浪地球]絕對擔當得起“中國第壹部硬科幻”的頭銜,因為就像陳楸帆所說,“在所有制作層面上,它已經幾乎能與好萊塢A級大片並駕齊驅”。
不僅僅如此,它還有著獨有的鄉土情懷。
如果是西方人來拍,太陽和地球不行了,那我們就乘飛船換個地方重新開始建設新的家園。
恐怕也只有鄉土情結濃厚的東方人才會想出帶著地球壹起流浪的點子了吧。
[流浪地球]裡的中國元素
用我們自己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來講述這個頗有些浪漫的科幻故事,[流浪地球]獻給所有願意等待和相信的科幻迷。
而有了第壹個敢吃螃蟹的人,國產科幻片的春天還會遠嗎?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