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19-03-04 | News by: 淘漉音乐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罗大佑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他不知道自己是该继续做一个医生,还是义无反顾地拥抱他一生最爱的音乐。
1954年,罗大佑出生在台北。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尚未懂事的年纪,父亲就为他和哥哥姐姐安排好了未来的人生道路:从医。
父亲不但医术高明,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他看来,医生如此受人尊重的职业,应当具备很高的修养。于是乎,买了一架钢琴回家,逼着罗大佑弹琴。一枚硬币放在手背上,坐直了身板,一弹就是两三个小时。
母亲在旁边一边织毛衣一边监督,直至秒针走完规定的时间,罗大佑才能出去玩儿。
起初,罗大佑心里也是逆反。凭什么别的孩子可以在外面玩儿,自己却要闷在家里弹琴?时间久了,弹莫扎特、弹肖邦,这才一点点浸进去。罗大佑开始觉得音乐其实蛮有意思的。多年后他说:“要感激父亲那样逼我,那时他给了我许多东西,只是我当时并不明白。”
喜欢上音乐后,罗大佑参加了学校的鼓笛乐队。一次艺术节表演,他在舞台上打鼓,过了一个月,回家路上被其他年级的孩子认出来,那时候才觉得,哇,原来自己还挺出风头的。
后来写作文《我的志愿》,每到一个新年级,老师就让写一次,罗大佑每一次都写的是:想去做音乐。
父亲看出苗头后,对此并不赞许。二战时,父亲曾被抓去南洋当车夫,国民党败退后,又在越南当军医,一生大半时光,受尽人间苦楚。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事一份踏实、稳定的职业,不要再过颠簸的人生。
当时在台湾,医生可谓是最受人尊崇收入最好的职业之一,他当然不希望罗大佑做什么音乐。
可自打接触到吉他后,罗大佑就疯狂爱上了这件乐器。不吃饭都要练习,练到最累的时候,可以抱着吉他在床上睡去。
那时,父亲就常常提醒他:“我让你学音乐,不是让你痴迷,只是为了陶冶情操,你不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精力,还是得老老实实念书学医,明白吗?”
罗大佑只能无奈地将吉他放到一边。02
读完高中,罗大佑遵从了父亲的安排,考取了一所医学院。对于成绩,他自己并不满意,于是主动休学,准备考一所更好的学校。
休学那一年,他独居台北补习。结果学没怎么上,整天跟一群音乐爱好者混在一起,组了个名为“洛克斯”的乐队,白天排练,夜里跑去歌厅驻唱。一个月下来,可以赚4000新台币,然后饿着肚子拿来买乐器。
一年补习结束,罗大佑还是考入了同一所医学院,只好硬着头皮去读。那时的罗大佑,心底也有犹疑,知道玩儿音乐没有出路,对从医也不排斥,所以又想当医生,又想做音乐。
学医的同时,他花了大量时间听外国歌曲,自己研究旋律。闲来无事,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和徐志摩翻译的一首英文诗谱曲。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